第A12版:健康周刊

31岁帕金森小伙 成功打破“僵”局

晚报讯 近日,南通六院为31岁小伙小周(化名)实施了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小周行动迟缓、身体僵硬、抖动和睡眠障碍等帕金森病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小周患帕金森病已7年多,一开始只是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抓取物品时抖动尤为明显,一直服用药物控制,病情相对稳定。随着病情进展,小周逐渐出现左侧肢体僵硬,翻身、起坐、转身等动作迟缓、平衡障碍(站不稳、易摔倒)等症状,且夜间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在家属的陪伴下,小周来到南通六院帕金森病门诊就诊。经过反复药物调整发现,小周肢体抖动虽能得到控制,但肢体僵硬仍存在,且药效控制时间逐渐缩短。小周无奈地说道:“现在吃了药只能控制2个小时左右,工作时需要随时带着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为帮助小周改善现状,南通六院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评估,一致认为小周具备脑深部电刺激术指征,并为其制定了机器人辅助DBS手术方案。

“精准植入电极是提高脑起搏器手术效果的关键。”完善术前准备后,南通六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领衔专家陈普建带领团队为小周实施了手术。术中,在机器人的辅助下,通过多模态影像处理规划出最优手术路径,成功将电极精准植入颅内特定靶点核团内,复查影像显示电极置入位置与术前计划靶点完全吻合,手术顺利。目前,小周已康复出院,约定两周后来医院“开机”调试参数。“相信经过开机调试和适应期后,我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回归工作岗位,重拾往日的工作节奏和生活状态,感谢医护团队!”小周开心地说。

帕金森病是一种进行性加重且无法被治愈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陈普建表示,“及时发现+系统治疗”对于疾病的治疗尤为重要,而且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更需要长期管理,才能使患者长期获益。早期帕金森病首选药物治疗,当药物“蜜月期”过后,出现开关现象、冻结步态等运动并发症或异动症时,可选择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

专家提醒,手术时机很重要。虽然帕金森病患者可以通过DBS手术改善疾病症状和生活质量,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合手术,术前需经专业医疗团队综合考虑病程、症状特点、药物反应、认知功能、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过早或过晚都不合适。

通讯员张燕 记者李波

2025-03-20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2457.html 1 3 31岁帕金森小伙 成功打破“僵”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