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普通网民,想要接触到这一隐私交易并不容易,因此,网上出现了贩卖隐私信息的商家。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商家通常在社交媒体上伪装成普通用户,通过发帖的形式吸引买家。
记者添加到几位卖家,向他们咨询了隐私贩卖的价目表,其中一位卖家表示,查名下车800元,查房产1700元,查银行卡余额800元,查开房记录需要9000元,时间跨度长达5年。
当被问到查询原理时,对方表示保密,只是称:“我们和百度事件里查信息的原理不同,现在信息都是裸奔,想查个啥都是随随便便。”还有商家透露:“社工库的数据早就过时了,我们有自己的查询系统,查询价格更低,那些收高价查询费的都是宰客的。”
事实上,利用社工库“开盒”的案例并不少见。今年1月,据央视新闻报道,杭州警方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嫌疑人通过“社工库”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在网上“开盒”了2000余网红的个人信息;散布在其组建的境外聊天群中引流,再通过接广告或付费调查等方式获利几十万元。目前,10名嫌疑人已被抓获归案。
自我标榜“网络黑客”的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够屡屡顺利“开盒”,靠的不是运气和实力,而是依赖于一条专业、庞大、严密相扣的黑产链条。其中,“社工库”是重要一环。多年来,警方和网信部门对“开盒”和网暴露头就打,对非法贩卖个人信息利剑高悬。但“开盒”及非法贩卖个人信息犯罪行为依旧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