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夜明珠

笛声依旧

◎周群

王化刚是我高中同班同学,我们的友谊已逾一个甲子。

当年,他是我们学校的短跑运动员,参加市里100米短跑比赛曾取得11秒的极佳成绩;他是我们学校的文娱积极分子,他的竹笛吹奏水平在市里有着相当高的名气。

1966年4、5月间,他参加了高校艺体专业提前招生的乐器类专业考试,因为他专业素养好,录取本应没问题,6月“文革”开始,高校招生被中止,一切愿望都成泡沫。

1968年年初,“文革”进入“复课闹革命”阶段,在无课可复的状态下,他常给同学们教唱大家喜爱的电影插曲和流行歌曲,《航标兵之歌》《乌苏里船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等青春的旋律不时从教室里传出,他教唱认真的态度和悠扬动听的笛声深受大家的喜爱。

1968年10月,我们全都下乡插队。和大多数知青同学一样,王化刚同样在困境中挣扎、奋斗。除参加农业劳动外,笛子和箫是他的伴侣。

夜晚,那好听的箫声和笛声常从他的知青屋飘出。箫声低沉悠远,如泣如诉,笛声圆润空灵,如歌如诵。他的箫声和笛声让人思考当下,又让人的思绪飘向远方去思考未来。

招工回城后,进入社办厂,收入微薄,艰难的生活折磨了他多年。可他心底对音乐和竹笛的爱好丝毫没有减退。

王化刚出身于一个音乐家庭,他母亲易先生曾是市实验中学的资深音乐教师,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他父亲原本是记者,由于历史原因,独自在东北生活了二十多年。1978年后,王老先生叶落归根回到南通,我曾有幸见到他,并看到他用一把陈旧的吉他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音色温暖、明亮而清脆,琴声中丝毫听不出老先生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他是一个乐观的老者。

王化刚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从小受他父母的潜移默化,更是出自他对音乐的喜爱与不懈努力。

退休后,他年轻时对音乐的爱好、对竹笛的痴迷之火又重新燃起。他爱好音乐,一身的音乐天赋,他要寻找机会和舞台去展示。他牵头与身边的民乐爱好者们组成老年民乐队,每周定时活动。他集思广益,收集修改乐谱,组织节目排练,联系义务演出。就这样,他和志同道合的民乐爱好者开始活跃在南通的民间舞台上。他们为社区活动演出,为企业活动演出,还受邀为市里的大型活动演出。

出于爱好,王化刚还时有乐曲创作的冲动。前几年,他创作了《水乡欢歌》民乐合奏曲谱,并付诸排练和演出。

在《水乡欢歌》的一次演出中,他作为演奏指挥,一改他脊柱少许弯曲的姿态,挺直胸背,大步登上乐队指挥的位置,摆开架式,熟练帅气地指挥了整部曲谱的演奏,扬琴、古琴、二胡、琵琶、唢呐、笛子、钹、鼓等等各种乐器在他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激荡出不同音色,进入听众的耳际。当他指挥手势利索地落下,乐曲声戛然而止,观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次演出,他的作曲创作水准和指挥才能展露无遗。

王化刚先生的笛箫吹奏水平,受到通派古琴非遗传承人徐先生的欣赏,多次邀请与其琴箫合奏,一如高山流水般自然。

由于他的成绩、水平和他在民乐界的影响,王化刚先生曾被推举为南通民乐研究社的社长。

耄耋之年,他辞掉了乐队负责人和民乐研究社社长的职务,但依然坚持参加乐队活动。乐队少不了他的笛声,他似乎也离不开乐队。

他说过,“我是一股小小的溪水,边唱边行,潺潺地流出山谷,汇集于濠河长江”。他谦逊仁和的风姿,他悠远动听的笛声深深地被人们喜爱着。

祝愿王化刚先生健康快乐,笛声依旧。

2025-03-26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3066.html 1 3 笛声依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