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独特的治学之道和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论语》一书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治学之道的,其博学笃志、好学乐学的治学理念至今仍散发出璀璨的思想光芒。
治学为己 摒弃功利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治学为己还是治学为人是古今中外每个治学者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治学到底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学识、修养,完善自己,还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认同、赞美。在春秋末期,那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动荡时代,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固然有很多治学为人、追求功名利禄的,但也有弟子始终坚持治学为己的。
孔子虽然提出过“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但他一直提倡坚守的治学理念是治学为己。治学是为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人格学识修养。孔子曾经感叹一个弟子对治学的坚守。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一个弟子追随孔子治学多年,学有所成后并没有去狂热追求名利、地位、财富。孔子对这个弟子的言行和治学理念是首肯的,这也代表了孔子倡导的价值追求和学术理念。
漆雕开小孔子十一岁,是孔子比较得意的品学兼优的弟子之一。孔子鼓励他入仕。可漆雕开经过长时间思考,对曰:“吾斯之未能信。”意思是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充分的信心。孔子对弟子的回答大为欣赏,他认为漆雕开正确认识了治学为人和治学为己的关系,“学而优”未必要去“仕”。
事实上,孔门很多弟子都终身追随孔子,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治学为己,并取得大成就。现在看来,树立正确治学观,摒弃功利思想,治学目的正确了,学习才能快乐,治学才能自觉,才能做到学而有收获。
诚实严谨 好学乐学
诚实严谨。孔子教导弟子治学从来都是因材施教。《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孔子教导弟子治学的记载。子路是孔子弟子中个性鲜明的一个人物,传说其赤手空拳打死过老虎,刚直、好勇,但做事鲁莽。有一次,子路向孔子请教治学态度,孔子将复杂的治学态度问题归结得非常简单。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治学首要诚实严谨,知道就是知道,不能不懂装懂。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坚定地认为他没有不懂装懂这个毛病。
可见,诚实治学、严谨治学是孔子提倡的最首要的治学态度。
好学乐学。孔子一生都很谦虚,在《论语》中有很多的记载。比如有人夸奖他是圣人,品德高尚,他很谦虚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但是孔子却毫不谦虚地认为自己在好学乐学方面做得很到位。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一辈子治学坚持不懈,勇猛精进。春秋时的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回去后子路问孔子。孔子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为什么不这样评价我呢?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说:我发愤读书忘掉吃饭,好学乐学忘掉忧愁,不知道快步入晚年了。孔子还对好学乐学的层次进行了定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认为,治学有三个层次,知学是我要学,可能是为稻粱谋。而好学是爱好学习,到了“治学为己”的境界。乐学则是治学态度的最高层次。一个人能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乐在其中,往往会取得惊人的成就,历史上并不鲜见。
温故知新 和而不同
温故知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名言也出自《论语》。经常温习所学到的知识并用来实践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对于学习过的知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进行温习,会得到不同的感受。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是天性,而温故知新的治学方式被历史证明是人类最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之一。孔子的高才生子夏对这个问题是这么理解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诚如子夏所言,人类正是在这种每日、每月的温故知新中一步一步走向未来。
学习和思考是治学的两个车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越来越迷茫。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孔子曾经终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思考问题。那是不是意味着在治学中思考比学习更重要呢。孔子也给出了结论,“思而不学则殆”,光思考不学习,终日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就会变得越来越危险。而只有学思一体,才能做到日日精进,开卷有益。
和而不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价值观是多元的。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和矛盾。治学就是要在文化和观点多样性上包容并蓄,汲取精华,从而达到“和”的最高境界。
两千多年来,《论语》中孔子的治学之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孔子的治学之道,教导人们学而忘忧,成为恭敬安泰、气象雍容的君子。正如子夏所言:“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在当今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的生存技能和习惯,而《论语》中孔子的治学之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具有现实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