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南通教育

◎鉴往知来

我与启秀的最初邂逅

朱培元

今年是我市启秀中学建校110周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通人,我又回想起同这所百年老校的最初邂逅,难忘一直藏在心中的缘与情。

启秀中学的前身,初名叫南通乙种商业学校,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一所老校。解放后政府接管,定名为南通市商益中学,曾更名为南通市第二初级中学、市第十二中学,1989年定名为启秀中学。

1949年南通城解放。那年暑期,我小学毕业考初中,首先报考了南通中学。那天清晨,兴致勃勃地赶到了通中,只见校门口人头攒动。原来报名投考的,除了本市小学毕业生以外,还有好些来自南通、海门、如皋等县区学子,使我大吃一惊,觉得这么多人竞争,录取希望一定很渺茫了。于是不等通中发榜,就提前又报考了第二所学校、师生也十分看好的商益中学。结果喜出望外,两所学校我都榜上有名,最后我选择了上通中,同商益中学擦肩而过。但是商益中学校园里那棵根深叶茂、高高的银杏树,那座设计别致、醒目的教学楼,和那位身材不高、体态微胖、接待考生态度和蔼的男老师,却留在了我的心中,至今想起来,依然挥之不去。

但未料到是,当年未做商益中学的学生,23年后却无意中当上了商益中学的“先生”。

那是1972年年初,我从外地调回阔别14年的家乡南通任教,春节过后,去市教育局报到。那时,市教育局办公地点在城南濠滨“市政府南机关”西院南楼楼上,“文革”前曾经是市委所在地。我在机关大门口,遇到了十多年前就认识了的张洁贞同志,她已是南通市十二中人事秘书。当得知我已获准调回南通,她告诉我:“今年我校刚招收了4个春季高中班,欢迎你到我们学校去工作!”边说边聊,领我来到了教育局,介绍给了接待的同志,并且说,“我们学校正缺少高中语文教师呢,就把老朱分给我们学校吧!”后来市十二中果然“捷足先登”,顺风顺水地把我“要”去了。

去上班的第一天,我发现校门由当年朝南,改成朝东了。校园里那棵已有数百年历史的银杏树,和那座风格同张謇先生濠南别业相似的教学楼都还在。但是经过了这些年风雨的冲刷,古树更加苍老,砖木结构的大楼也破旧得多了,有些地方人走过去,楼板就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

参加了全校教工大会以后,同高一年级组的各位同事见了面。在随意交谈中,我对学校这些年的情况有了些了解。“文革”以后,教育教学设施、班子队伍和学校管理等,都受了严重损坏。近年来虽然已经复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也作了不少努力,但是影响依然存在,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亟待提高。

回想“文革”前在徐州师院工作,我所任课程每周8节课,通常由两位、有时甚至三位教师分段担任。平时用在读书研究,编校讲义、准备讲稿的时间较多。现在到中学任教,担任两班高中语文,每周10余节课;两周一次作文,要批改百余篇学生习作;另外还有语文学科组工作,使我对中小学教师的紧张生活开始有了比较深切的体会。有女老师告诉我: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忙孩子,在校忙“学生子”,每日总是“天亮眼睛一睁,一直忙到熄灯”。对她们家务、课务“双肩挑”的辛劳和敬业爱生精神,我从内心里感到十分理解和由衷的敬佩。

好在当时我才36岁,经过一段时间磨炼,对这种紧张繁重的工作和生活,也就慢慢适应,开始考虑中学语文如何教、学科组工作从何抓起的问题了。我想,就靠船下篙,从组织大家集体备课做起。通过中心发言、互相交流,在一起研究教材、探讨教法,增加同事们之间的沟通,体会与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和目标要求,注意文道结合和字词句章的训练。于是,阅读课有意识地补充介绍一些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培养学生鉴赏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在正确、具体、生动,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上下功夫。如启发他们收集本市劳动模范马富的材料,写马富事迹,赞马富精神;邀请了本市画家邱丰先生介绍创作宣传画的构思过程,启发形象思维,让学生“看图(画)作文”,进行“素材重组”,用其他体裁的素材,改写成记叙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改写成《登鹳雀楼记》等等,训练学生立意、谋篇和文字表达能力。再通过组织学生自评、师生共评以及同学之间互评,引导他们在点评中再学习。还开辟了《雏燕》作文壁报,组织优秀作文展示交流。这样在教学中,激发大家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获得感、成就感和自信心。

同年级其他学科、如物理课老师,也结合教学“两机一泵”,补充讲授以往高中教材中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既学到实际本领,又能比较扎实,对以后升学、深造有帮助,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虽然这年10月,我就奉命调离了市十二中,但是在教学中结下的师生、同事间的情谊,却令人难忘。2014年,这两个班学生举行高中毕业40周年聚会,还特地设法联系到我,邀我和其他老师一道去参加。见面时,不少同学回忆起当年上语文课的情景,反映说,“朱老师虽然仅给我们上了10个多月的课,但是通过那段时间的语文课,我们才开始喜爱了语文,逐步学会了欣赏文章,懂得作文如何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有的同学还学习写了不少诗词、散文,特地复印送给我拜读,令我十分欣慰,更加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系南通市教育局退休干部,本文为其《七十春秋缘与情 百年老校谱新篇》一文节选,题为编者所加)

2022-10-01 ◎鉴往知来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2479.html 1 3 我与启秀的最初邂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