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亮
陈东升写出《长寿时代》一书,一点也不奇怪。他是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全书跨越多个学科与行业,许多事实及结论站在多专业融合的视角上提出,涉及经济学、人口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公共政策等多个学科。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显示,2019年世界人口平均预计寿命已经达到72.6岁,比1990年提升8.4岁。中国作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已经达到77.3岁。当前人的预期寿命每10年增加2~3岁,大概再过30年到50年,100岁的寿命将是人人都有可能预期的。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13.5%,已接近老龄社会,老龄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当老年人口增长到一定比例,社会经济组织和要素配置会调整重组,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医疗、公共卫生领域取得进步的体现。
陈东升认为,长寿时代吹响了人们在人口达到“新均衡”趋势下,主动追求长寿、健康和富足的号角,长寿时代将衍生长寿经济,在多种要素的交错作用下,我们将逐步迎来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长寿社会。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1.91亿人,占比13.5%,预测2050年将达3.8亿人,占比27.9%。现在通常将65岁到79岁的人称为低龄老人,80岁以上称高龄老人,2010年中国80岁及以上老人不足2000万人,2020年达到3000万人左右,预计2033年前后,这一数字将达6000万人以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只有35岁,到2019年达到77.3岁,农业时代,人均寿命30岁。所以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20岁是青年,40岁是中年,60岁是老年。到了长寿时代,百岁人生,40岁是青年,60岁是中年,80岁才是老年。
随着长寿时代的临近,老年人带病生存是目前的普遍现象。《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报告(2019)》中的调查数据,我国70岁以上老人中,有超过85%的患慢性疾病,近50%的老人同时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实现健康长寿并非易事,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现在大多数人对即将到来的长寿人生准备不足,包括思想准备、物质准备等。长寿时代,更多疾病将与高龄老人共存,带病长期生存也将变得更为普遍。
科学进步被希望可以解决健康长寿这个新命题。无论是对生命科学技术,还是对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来讲,资源共享、功能连接,将为人的健康生态系统提供价值,我们需要全新视野来迎接健康长寿时代的到来。期待新模式、新技术有效应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挑战,走向健康的长寿人生。
中国的长寿经济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国老龄产业产值将在2050年突破100万亿元,届时将占GDP的1/3以上。在步入长寿时代过程中,催生的相关产业发展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中的重要一环。未来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适应力将大大增强。
数据时代会全面提升社会满足老人各层次需求的能力。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本需求和爱与归属、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高级需求,在数据时代会得到更好满足。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数据显示,至2018年底,我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6.2万多所,在校学生800多万人,约占60岁及以上老人的3%。网络课程的出现,可以更好满足老人快速增长的娱乐和学习需求。通过社交软件,老人建立可频繁互动的社群组织,就课堂学习、日常生活进行交流。老年大学采用类似视频会议方式授课,打破地域限制,进一步拓宽老人的交友渠道,满足老人的文化精神需求。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为《长寿时代》作序,“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定,也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其他国家显得更加迅速,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更为突出。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在成为高收入国家以后才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还处在中等收入的经济水平上就进入老龄化社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创造性提出以养老和医疗为重点,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方案。经过20年努力,这一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经初步运转,为人民带来很多福利改善。然而,这一体系还不够完整和完善。”“泰康方案在如何实现养老保险体系和老人养医服务结合方面所做的探索,对思考进一步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途径具有启发意义。对进行其他类型的医保医养结合试验,如居家养老社区建设、医药医疗医保这三医联动改革等,也有参考价值。”
据《江海晚报》8月18日消息,中国人口深度老龄化50城市中,南通居首,65岁以上175万多人,占比22.67%。这使南通连续多年蝉联全国老龄化最严重城市。《长寿时代》在南通出现,对南通老人而言,是个福音,南通需要更多有关老龄工作的文字和专著,老龄工作任重道远,也值得更多期许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