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西南营往事

□宋颖辉

我的老家在西南营西北角,靠西水关桥,门牌号:西南营93号、119号、127号。母亲说,宋家上代是做官的。祖父宋登第,又名宋东,身材魁梧,品貌端正。他在州官府当差,在西城门口有一定威望。母亲记得,有一次她回城外河西街娘家,晚上回来迟了,城门已关,守城门的人得知她是宋东家的大儿媳,特地开了城门让她回家。讲到此事,母亲觉得十分荣耀。

西城门宋家有两宅很好的房屋,一处为叔父家,一处为我家。两宅紧紧相连,大大小小的屋子一百三四十间,故有“宋半街”之谓;在离西城门口约四百米处,有一弯曲之路,称宋家湾。宋家湾东面、靠西城门口,有我嫂子娘家陪嫁的二层小楼房。

宋家堂号为京兆堂,在南通仅两家,另一家是东门宋家。记得小时候过年到农历二月初二晚上,在正屋东首廊檐点天灯,灯罩两边就写着“宋府京兆堂”字样。

祖父很重视祭祖,祖坟在北翟家滩(今闸东花墙村),有五百步地(约一亩),买的是一户曹姓人家的地。每年清明,祖父租了船,升了旗,敲锣打鼓从西吊桥老粮行水踏子上岸,一直行至北翟家滩。曹家人听到远处锣鼓声,知晓是宋家来祭祖了,就忙着抬桌子、拿拜垫,做迎接准备。

坟地三面环水,绿树成荫,景色优美。记得小时候参加祭祖,从河东岸摆渡到对岸。河面宽阔,水很清澈,一上岸就见一高大牌楼,两边写着“日出千人行,昼夜两明珠”,大意是太阳出来了,来往的纤夫不断向祖宗叩头,早晨有日出,晚上有月亮,如同两颗明珠。祭祀完毕,供品全部留给曹家,另外再给一些钞票,希望他们好好照看坟地。由于城市建设需要,祖坟于2008年清明迁至啬公墓东南的万福园公墓。

约在钟楼东南面,有城隍庙,宋家做佛事、祭祀等活动均到城隍庙记账,到年底结算。

西城门楼有两层,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地方。城门洞很大,炎热的夏天,母亲拿了爬儿凳带我去纳凉,买些薄荷糖、咸花生米、萝卜饼给我。在和叔父家没分家前,我们住在叔父宅子里。冬天住正屋,夏天就住川堂屋,因后有门,相对凉快些。由于叔父家靠西城门楼近一点,风雨交加的夜晚,我能听到啵哆啵哆响。母亲说,这是城楼上“扁担精”的声音,再联想起当时通城小孩耳熟能详的“千户老嬷红眼睛绿鼻子专吃小孩手指”的故事,吓得我直躲进母亲怀里,在她哼着“伢儿乖,吃鱼鳃,伢儿痛,吃鱼冻”的童谣声中入梦乡。

我家祖宅一进三堂,一堂一天井,后一堂比前堂高。从大门经过小天井,要跨过较高的提闼门,或将提闼门上半部移开才能到敞厅。提闼门两边有刻着花纹的石墩子竖着。正堂屋很大,有很粗的梁柱,能放五张八仙桌。川堂屋的两边卧室均是五樑七架,木地板、木隔板。川堂前面是漂亮的八扇玻璃门,后面是六扇可拆卸的大图门。川堂西房靠南还有一个小亭子间,顶樑弧形弯曲,造型优美。进入提闼门向东,有一个小院,里面是厨房、柴草房和堆房。祖宅是1927年我哥哥五岁时,由祖父翻建。由于城市建设需要,祖屋于2003年拆迁。

我家向南有掌印巷、冯旗杆巷、玉带桥、凤凰桥,桥下流水潺潺。市河在我家北边,小时候我经常折纸船,纸船上有纸折的舵子,还有“老侯”手中拿着篙子。我把纸船放在河里玩。

市河向东有惠民坊,再向东有东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在今文峰大世界向西约二百米处,有一座平政桥;出西南营巷口至十字街一带很繁华,有鼎隆茶食店,有专卖扬州绒花、鹅蛋粉、梳头油等妇女用商品的“月中桂”店,还有吴隆大茶庄、王家水果行……西城门外有一转转街,有“养和堂”中药铺、米行、布庄、酱油坊等等。

住在西南营的人们,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深夜,能听到哔啵哔啵哐哐哐的更鼓声。“火烛小心,伢儿睡在里头,大人睡在外头,水缸要满满的……”还有走街串巷、说着方言俚语的馄饨担子,豆腐脑担子,甜糖粥担子,以及可以用废旧破布、废旧铜铁换取斫糖(一种圆形很厚的糖,需要用刀敲开)的货郎担……他们的叫卖声恰似美妙的韵律。到冬至及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拎着浸过水的糯米淘箩,依次排队到易家舂米屑做圆子,到掌印巷西头朱驼子家蒸年糕。这里的人们有着独特的气质与韵味,过着宁静而恬淡的生活。

我入学最初在官地街小学,距离官地街四百米左右,在街东首。一进校门,大操场上有两棵高大的白果树。官地街小学是一所“麻雀儿”学校,后来我转学至寺街的养正初级小学。记得校长是施志纯老师。班主任李林老师,她的儿子叫小马,有时还抱着小马来教室上课。一进养正小学大门,操场上有一棵很大的杏子树,硕果累累成熟时,我们排了队,李老师将杏子分给学生。我深深记得李老师对我讲的:“你是个好学生,多分几个给你。”我悄悄将杏子放进书包、塞在口袋,等一放学,一溜烟跑回家。因为记着“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就将最大最好的杏子分别给母亲和两个姐姐(父亲早已病故,哥哥在上海工作),自己只拿最小的。母亲高兴得直夸我。由于养正小学是初级小学,后来我又上了城北小学(今实验小学)。小学毕业后进了南通中学。1952年初中毕业时,因国家急需师资,我被统一分配到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并入通师)学习。

西南营是我,以及我家族和后代的衣胞之地。寺街是我的求学之地,感谢母校教育培养了我,让我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如今寺街、西南营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和那些久远的故事,依然能够撩拨起我心灵深处最柔情最动人的那根弦。

2022-10-2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3692.html 1 3 西南营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