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农技推广总站、省农技推广协会组织省、市专家对通州区十总镇“味稻小镇”创建工作进行了现场考核,最终结果将于12月中旬公示。
十总镇具有深厚的稻米文化底蕴,自古就有“稻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十总镇围绕稻米产业化基地建设、技术试验示范、产品加工、品牌培育与营销及稻米文化建设等,开展“味稻小镇”培育创建,进一步打牢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的产业基础。
高标准农田占比高
水稻种植品种丰富
金秋时节,走在十总镇于家坝村的广阔田野,放眼望去,连片稻田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金色海洋里,种植大户包华晒得黝黑:“今年和岳父共流转了1900亩地,预估每亩地能收到1200斤稻子,按每斤稻子1.5元算,扣除成本,今年盈利在80万元以上。”
稻田里,6台收割机分别作业,将一块块整齐的“黄金豆腐块”切割、吞噬,伴随着轰鸣声,金黄的稻秆被叶轮卷入机器,脱稻粒、除秸秆、稻谷入仓,一气呵成。一路之隔的北侧农田也是包华家的流转地,数台播种机正忙着翻田、播种。
十总镇位于通州城区北郊,拥有优质耕地10.6万亩,其中水稻面积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3%;连片高标准农田9.3万亩,占十总镇总耕地面积比例达92%。水稻种植品种中,优良食味水稻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46等种植面积6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5.7%;规模化种植达5.2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4.3%。建成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村民自愿参股、村干部和种田能手积极参与的新型合作农场17家,土地经营规模1.2万亩,去年实现产值2517万元,利润312.5万元,建有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规模经营主体278家,规模经营面积占全镇耕地面积的84.3%。
加快技术改造
提高机械化水平
在十总镇育民村23组的一块农田边,一辆无人驾驶拖拉机笔直前进,进行耕田作业。一名农机手站在田埂上,盯着手里像平板电脑一样的设备,不时抬头看看缓行的拖拉机。
“这台拖拉机搭载了一颗‘智慧大脑’——农业用北斗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可以利用卫星提供的高精度定位信息,实现无人驾驶,自动行进、转弯、掉头和自动避障等精准作业,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智能机械化作业。”育民村党总支书记、育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宏飞介绍,目前全村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900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现在6000多亩地从种到收,人工只需要几个人,这在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机化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十总镇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以通州育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典型示范,在全镇范围内紧抓科技创新“第一引擎”,瞄准“慧种地”,鼓励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引进智能化设备,为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截至目前,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35台、插秧机188台、高效植保机械208台、联合收割机192台、粮食烘干机188台、无人机41台。今年新增农业机械投资320万元,农业机械化率持续提升,稻麦种植机械化覆盖率达95%。
优化产业链条
传承稻米文化
在位于东场村的南通万家欢米业有限公司稻米加工车间,全程自动化的稻米加工生产线正在作业:一粒粒稻子经过除杂、砻谷、碾白、抛光、色选、碎米分离、包装等工序,通过自动化控制体系实现严格管控,最终变成一袋袋“东场”牌大米。
从田间到餐桌,从一粒米到一碗饭,十总镇加快推进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开发,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优质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万家欢米业、通州区骑岸镇顺鑫家庭农场两家规模稻米加工企业年加工稻谷能力达2.2万吨,生产销售优质食味大米2.2万吨,南通万家顺米业有限公司集仓储、冷藏、加工于一体,目前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预计202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亭石河”“东场”“遥望港”等优质稻米品牌商标极具市场影响力,万家欢米业和南通市通州区育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东场”“亭石河”大米获评“通州区好大米”称号。
近年来,在不断完善稻米产业链的同时,十总还建成育民村稻米文化馆,集水稻知识普及、稻米成品展示、农耕文化宣传、党建功能发挥等功能于一体,传承稻米文化,普及稻米知识,宣传稻米科技。
十总镇副镇长陈熹表示,“味稻小镇”是衡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打造“味稻小镇”,不仅能提升十总大米的市场影响力,推动稻米产业强镇建设,还能促进优化完善十总农业产业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振兴落地开花。
本报记者 徐爱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