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周雁石与《海门诗钞》

□陶建明

1932年,海门文史学者、藏书家周雁石抄录旧海门从后周显德五年(958)设县以来,迄清康熙十一年(1672)废县为乡,数百年文献中海门人的诗作,编辑成《海门诗钞》。《海门诗钞》不仅是海门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反映海门历史变迁的珍贵文献和先民开天辟地、饱经沧桑的见证。

周雁石(1894—1959),名悫,号石公。祖籍太仓,出生海门茅家镇(现海门街道)。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为文学学士,亲炙于柳诒徵、黄侃诸名师。曾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主任,浙江大学副教授等职。终生节衣缩食,不沾烟酒,而积藏古籍三万余卷,其中不乏名家手稿和写本;其本人亦大量抄录秘本、孤本,字数达数百万之多。为保护古代文献作出了卓越贡献。著有《冰壶自怡稿》。

1932年暑假,周雁石在参观上海东方图书馆时,“见有通州杨述臣(庭撰)先生所编之《五山耆旧前集·今集》二十四册,系道光年间二经堂原刊本。此书余访求数年而未得,一旦见之如获瑰宝。乃请老友向君觉民借出携归,尽一暑假之日力,将所有旧海门县人士之诗,全数钞出,自明至清,初计五十六人,诗三百六十四首,析为五卷。后益之以附录十五人,诗十六首,及东洲文集二则、山堂肆考一则,类皆有关于海门之作。复冠以述臣先生传以志景仰……计百有八页,四万五千余字。亦可谓乡邦文献中之足徵而仅存者矣!溯旧海门自后周显德五年设县以来,中经沧桑,圯为泽国,迄清康熙十一年废县为乡,归并通州。数百年间之文献荟萃于此书。而今海门自乾隆三十三年置厅以后,迄于咸丰年间,所有耆旧之篇什,大都见著于茅禹门先生之《师山诗存》,继《师山诗存》而起者俟之来哲。而追《师山诗存》以前之文献,将必有取于是者。余尽其钞胥之责而已,诏为保存文献,则吾岂敢!惟愿吾邦人君子,不忘其旧梓,以行之示我后生小子,使知吾乡文献之美,富固自有。杜所谓‘故国非徒乔木,江南不仅竹箭’,以敦其敬恭桑梓之意。更进而探索典籍,争自琢磨,以侪于作者之林与乡之耆旧,后先辉映,是则尤所厚望而已!”

《海门诗钞》正集共五卷,都五十六人,诗三百六十四首。附录一,计十五人诗十六首;附录二,计三则,东洲文集二则,山堂肆考一则。观全书,被收入诗作最多的三人:崔桐一百三十首,崔槐七十一首,丁腹松(清康熙进士,丁有煜的父亲)三十三首。

开卷第一人为尹惟忠,“字士衡,海门县人,建文庚辰科进士,官西安府同知……为官有循声,诗文集甚富,今俱散佚”,录其《游修真观》诗一首:“言访蓬莱侣,轮蹄未惜遥。看山开竹牖,对酒值花潮。洞里窥丹竈,云端听玉箫。仙人双白鹤,冉冉下层宵。”此诗是作者在蓬莱观瞻时的所见与所感,前四句为作者去时一路所见,后四句为在道观中想象得道后乘鹤吹箫、往来于天地之间的神仙生活,悠哉乐哉,是否寄寓了作者的某种情思?

《海门诗钞》最后一首诗为张槎《重过东滨有感》:“廿年不作海滨游,为趁西风一放舟。满地白波迷旧路,彻天清露染深秋。记来门巷人非昔,话到寒暄泪欲流。寺老无僧庭树槁,故人强半委荒丘。”海滨旧地一别二十年,面目全非,旧路已为层波,门巷人已陌生,老寺庙空树枯,故人半已作古。诗人在深秋中目睹物是人非,仅仅是数句寒暄,就已泪水盈眶。

此书最末一篇为附则二,录自《山堂肆考》(明海门吕四场人彭大翼作):“郑毅夫在通州时得疾颇剧,忽梦至宫阙,有吏引至小池,甃以明玉,其水滟滟。然坐甃上水沃,身背生鳞,头角露,惊出。吏曰:此玉龙池,惜不入其中,入则为宰辅。乃觉病遂疗。后擢进士,魁天下。有诗云:霹雳一声从地起,到头身是玉龙翁。”此为一民间传说,颇为神奇。

《海门诗钞》荟萃了旧海门几百年文献,汇集了自明初至清康熙年间的380首诗,涉及诗歌作者71人。是周雁石尽一己之力,一字一句抄录而成,共45000余字。目的是诏示后人:我海门历史灿烂,文献丰富,好诗迭出。冀后生诸君,对桑梓怀恭敬之心,要砥砺前行,力争与先辈辉映,为本邦再添光彩。

2022-11-1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6697.html 1 3 周雁石与《海门诗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