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有幸拜读了蔡昉先生领衔编写的《双循环论纲》,大有收获。初读感觉有些晦涩,书中理论术语、数据较多,但正因这些理论知识和翔实数据,更论证了在这一阶段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国际大循环为特征的发展格局,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进入长期停滞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储蓄倾向提高与投资意愿下降造成的不平衡。而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加重了这种趋势。现阶段我们宏观调控新维度,要统筹做好“稳增长、防风险、保安全”。书中不仅列出这三点要求,还具体从金融发展和改革、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价值链优势稳定和提升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升级与开放、区域均衡与新发展格局、挖掘超大规模居民消费潜力、短板及新增长点与有效投资、扩大开发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谈谈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了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由逐步弱化转为系统性减失,制造业比重过快下滑、产业链外迁和国际竞争力减弱的现象明显。原因是过早“去工业化”和“卡脖子”问题。从制造业就业比重看,2013年开始我国制造业城镇就业增长率开始下降,2014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开始缩减,近年来缩减更加明显,而我国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从2016年开始就出现了趋势性下降。我国制造业水平相对较低,处于价值链底端,整体附加值低,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自给率严重不足。尤其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书中对当前中国许多产业存在“缺芯”“少核”“弱基”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目前我国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供应仍滞后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增加国内中高端和新兴消费市场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要抢抓我国率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恢复的机遇,发挥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防止制造业外迁;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培育。
再谈谈短板及新增长点与有效投资。这一章首先提到前些年“中国经济增长为什么如此之快”的问题,书中直接又坦率的回答是“因为投资如此之高”。无论是5100亿元国债投资还是四万亿投资,我国的这种粗放的规模扩张性的投资已经出现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融系统风险累积的问题。也就是说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合意的可持续增长模式。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加速阶段,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而居民最终消费是收入和就业的函数,收入和就业的增长又取决于有效投资的增加。这就需要我们拓展投资空间,实现“补短型投资”和“升级型投资”。
最后谈谈完善双循环激励机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至少有三层含义,分别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开放性的循环。但目前这三个方面都有堵点,所以要深化供需两侧的结构性改革,完善双循环激励机制。一是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中,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自由流动;要推进土地改革,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促进资本的市场化定价与自由流动,促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并要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和资本退出机制。二是在促进自主创新中,要探索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新模式,通过国家的力量解决“缺芯”“少核”“弱基”问题;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科研人才的创新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通过举国之力加快芯片的研发,我们的5G技术的优势就会被其他国家慢慢蚕食。三是在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中,要取消地方保护,维护公平竞争,以区域一体化带动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所以,长三角一体化大有可为,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源配置,抓紧承接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机遇,抓住生物医药产业长三角新一轮布局的重大机遇,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四是在改善收入分配中,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财富差距仍然较大,且这些年并没有出现较大改观。要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深化工资制度改革,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税收调节、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纠正金融抑制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侵蚀。五是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要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进服务业市场的全面开放,促进服务业规模和结构调整优化;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重塑全球经贸与地缘政治格局。开放才能实现共赢,清朝闭关锁国的教训也刚刚过去了不到二百年,不与世界交往就会被世界所抛弃。只有扩大开放,我们才能更好地赢得世界话语权。
(作者单位:如东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