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谔
真正的一流“大匠”,都有最后“迷宗”的特点。
早上醒来,忽然想起20年前“混”在南京时的一件事:
一天,某大名家很诚恳地指点我说:“我帮你认真想过了,你可以先从历史上的某家入,再学某碑,然后某帖,再转学某派,这样你就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了。”我那时颇不知好歹,不知感激,反而说话不过脑子,脱口而出道:“大可不必!我认为无论谁家哪派,北碑南帖,所包含的艺术道理都是一样的。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学,等到掌握了其中的道理,真诚地放胆写去,作品中有我自己的经历、修养、性情,这样创作出来的风格一定是属于自己的。”当时的那一番“道理”,完全来自自己的直觉。
年轻时喜欢读武侠小说看武侠片,创立迷宗拳的霍元甲是我崇敬的人物。有一天在一份资料中读到霍元甲真有其人,兴奋了好长时间。电视剧《霍元甲》中有一句台词,霍元甲在解释“迷宗”二字时说:迷宗不是迷失了拳法的祖宗,而是不拘泥于拳法,本于实际需要灵活运用,让人找不到来路。这几年颇关注了一些艺术大家风格形成的过程,发觉凡来路甚明的——某家加某派的,基本上都不是真正的一流大家。吴昌硕应该是艺术史上的一流人物了吧,但据我看来,他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取法《石鼓》的篆书,偏不如他“随手”涂抹的画,画又不如印;正儿八经换钱的作品不如游戏之作;熟悉题材的作品又不如“生疏题材”的作品。来路越明,原创的成分越少,主客体融合得也越不充分。八大山人,早期学董其昌,痕迹明显,中晚年开始“不知其所宗”。再比如诗词,陶渊明学的是谁?李白学的是谁?杜甫呢?东坡、柳永、易安呢?无非遍观百家,悟得其理,学得其法,得鱼忘筌,得意忘形,最后发自肺腑而已,胆敢独创而已。“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最近读到一份座谈著名画家沈耀初作品的记录,不少专家指出沈耀初学过吴昌硕,学过齐白石、林风眠,学过岭南画派,还有点像“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似乎还吸收了西洋画的营养等等。我相信大家都分析得很对,列出的那些“范本”沈耀初都曾关注过,有的甚至还临摹过,但他或许只是为了了解一下、借鉴一下,看看有没有可以为己所用的东西。沈耀初的绘画风格,是他自己直接从生活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组合古代名家的画本的结果;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创,是不愿拾人余唾、甘心居于他人篱下的结果;是他真诚、深情地拥抱生活的美好心灵的展现。
真正的一流“大匠”,都有最后“迷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