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堂
包场,是一个因盐而诞生的地名。据记载,清中后期随着泥沙沉积,海势东移,原来中部的产盐地由石港场、西亭场、金沙场逐年东移,集中到了余西场、余东场。这期间,包场老皇岸往北8里外的沿海就布满了盐灶,统归余东场管辖。繁盛时,有亭100多个, 200多口,盐丁600多人。“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是当时沿海滩涂的情景。
包场因近靠盐区,又有老运盐河贯通,便成为盐商们首选之地。清咸丰年间,镇江人捷足先登,在包场镇开设了颜德泰盐店、义记盐店。颜德泰盐店位于镇东首,称之为东盐店。义记盐店位于镇西首,称之为西盐店。随后又有广东人开办了德长厚盐店。德长厚盐商实力雄厚,集亭、煎、草、销为一体,兴盛时拥有垣地20多处,煎亭300多个,草地1.2万多亩,店房60多间,雄居包场镇中心。
当初这些盐店均系私商集资经营,专门收购附近盐区所产之盐,堆积在盐包场,然后通过老运盐河再营销各地,从中获取利润。外地盐商的进入给古镇带来一定繁荣。一些较大的盐商在镇上建起了市房、会馆和寺庙。德长厚更是首屈一指,其规模列诸多盐商之首。包场因此也成为盐业经销的重要集散地。
清末淮北盐场兴起,所产的晒盐“比诸通泰如各场煎盐费省至1与15元之差”。当时淮南所产之盐均为煎盐,成本高盈利低,“于是产盐趋于淮北,而淮南煎盐业渐次衰落”。受此冲击,余中场的两家垣商德长厚和积丰顺“以困弱之力无力继续,目击淮南盐务疲滞,渐向澌灭”,又因“欠交官款无以出”,于是“愿尽卖其垣产”以脱困境。
张謇自兴办大生纺织公司后,为筹谋原棉不致匮乏,又目睹淮南盐场疲滞困弱之局面,于是大力提倡废灶兴垦,种植棉花。1913年春,他与三五同人集合资本价买余东积丰顺、德长厚垣产和荡地,开办盐业,兼事拓植,尽辟地利为发达之充分。初议股本洋10万元,创立大有晋盐业公司。公司初创时,分为盐业和荡地两部。经对包场原德长厚店房进行整修,扩建,设为盐业中心,公司前辟有一块广阔的堆盐场地,俗你“盐包场”。不逾月,余西场裕和祥垣产荡地相继并归,续议股本四万元,添置荡地须六万元,共计20万元。为解决唐闸新育婴堂经费支绌,又将金陵公荡4090亩,作价8000元入股。随之而来的剔亭荡、开河、筑堤建涵闸、划区、建屋等,这样一来集资款由原来的十万增加至三十万,后来又增加到五十万,公司性质也由原来的合资公司改为股份公司。1914年4月30日,大有晋正式股东会议在包场镇召开,到会股东41人。会议对上述重大事项作出决定。公司并从股本中划出四万元作为盐业的营运资本。
在随后的“大有晋股份有限公司续订办事规则”中明确:盐业方面:盐垣分公司于本邑东包场镇专派管事,经营亭灶、煎制、收运、销售、垣盐等事。并设置管事一员,副管事一员,司事一员,夫役二名。管事、副管事辅助管事分任执行下列职务:管理垣店、草荡、亭场、灶舍、锅敝、储盐、车牛什物及其他一切财产等级事项;执行查煎、收盐、储售运销及其他一切营业等事项;管理煎务、草务、约束煎丁,修理埂灶亭路等级事项;分配员役勤务,并监督勤惰,执行奖戒、报告等等。同时约定,盐业会计应独立计算,以维持现状为准则。自此后,包场作为大有晋公司盐业的大本营,统管盐业营运一切事务。
大有晋将盐业三垣归一后,在管理和经营方面有较大长进。1913当年获利1813元。除1914年受欧战影响,运盐盘驳,有所亏损,其后几乎年年盈利,最高的1917年盈利达13081元。据大有晋公司账略统计,自1913—1921年九年,大有晋盐业共盈利15933元。此时,盐包场上盐坨高耸,运盐河上舟楫往返不息,大有晋盐业几乎到达顶峰阶段。然而,到了1923年,公司推广板晒盐遭受挫折,亏损达18610元。公司董事会议决:盐业已成弩末,不复进行。将运营本四万元收回,所有历年积亏及板晒折耗一概开除,藉以结束。此时,大有晋总公司遭受债务困扰,盐业也渐次走于下坡。1925年6月,公司取消盐务管理处。1928年12月,董事会议商变卖包场镇市房抵还债息,并将包场盐业招商承租,免致赔垫。1931年12月,大有晋公司整理委员会议决将包场镇市房四十间平均作价一万二千元,抵还债息。1938年4月南通事变后,大有晋公司暂移沪办公。从此,广阔的盐包场上盐坨消失,渐次荒凉。包场作为盐业中心的地位不复存在。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大有晋公司的房屋被国民党反动派拆了去修炮台。
如今,“盐包场”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浓浓的盐韵依然滋润着古镇包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