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90年前南通的踢毽子比赛

□程太和

踢毽子,唐代起即已盛行,用几根鸡毛(一般为雄鸡毛),一枚铜钱,半截鸭毛管和一小块绒布做成毽子,结对或群体游戏。1928年12月,在上海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时,举行了我国第一次踢毽子公开比赛,推动了这项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南通民间,过去也盛行踢毽子活动。

1933年1月,南通公共体育场与民众教育馆发起举办“毽子竞赛会”,刊登启事,征求报名。社会各界有兴趣的人士均可报名参加。竞赛会赛期原定2月9日至10日(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后因考虑到学生、儿童受学校课程安排限制,故将比赛时间改在星期天即12日上午9时开始。有30多人报名参加了角逐,最终,通师实验小学(今通师一附)学生王椿裳获得总分第一名。当天下午在公共体育场举行了颁奖仪式。王椿裳踢毽子动作纤秀,样式自如,分“单、拐、踱、倒势、扒、盖、顺、连、扳”9段,赢得评委一致好评。

1933年3月26日,南京市举行了全国性踢毽子比赛,据当时媒体报道:“报名参加者颇为踊跃,其中有河北的傅子衡、金幼申、杨介人三人,对于踢毽子极有经验,能踢之花式均有百余种之多,观者无不赞美。此外,有著名体育家及踢毽能手参加。”比赛结果:河北杨介人获普通踢(盘踢)和花样踢第一名;傅子衡、金幼申并列普通踢和花样踢第二名。三人所踢花样都有百余种之多。第四名的花样有三十多种,第五名的花样有二十多种。在颁奖会上,杨介人、傅子衡、金幼申三人再次进行了表演,还拍了电影纪录片。1933年10月举行的全国体育运动会上,踢毽子同拳术、摔跤、弹弓、剑术等民间运动项目一起,又进行了比赛。上海运动员周柱国、河北运动员傅子衡和金幼申分别获普通踢前三名,浙江运动员谢叔安获第四名。上海运动员陈鸿泰获特别踢第一名,上海运动员周柱国和河北运动员金幼申分别获特别踢第二、第三名,河南运动员路锦城获特别踢第四名。运动会比赛后,金幼申、傅子衡还在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学、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多场表演,得到各界人士好评。

2023-02-02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4042.html 1 3 90年前南通的踢毽子比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