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顾启的“冒襄研究”及其他

□李建东

顾启,如皋白蒲镇顾家埭人,教授。元月1日去世,享年85岁。先后就读于白蒲小学、如东中学白蒲分校(今白蒲中学)、如皋师范、南京师院(今南师大)中文系。1955年参加教育工作。1960年22岁本科毕业,任教及工作于江苏教育学院、南通师专、南通教师进修学院、如东县中、如东县教育局、南通师院。多年来,出版《冒襄研究》(冒襄逝世300多年来的第一部专著)、《江苏艺文志·南通卷》、《明清小说概要》、《冒辟疆与董小宛》(合作)、《葭埭居文稿》、《历代文人咏如皋》等。多次获得全国、省、市优秀哲社科研奖。

顾先生是“冒襄研究”专家。《葭埭居文稿》第二辑“《冒襄研究》续作”的首篇《毛泽东周恩来田家英谈冒襄》,回顾延安时期与建国初期,毛、周二位领袖多次谈到明末包括侯方域、冒辟疆等“四公子”在内的一些文人的气节。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也多次阐释:“主席指出这点非常重要,……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即冒襄)。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接着归纳道:“他们肯定冒襄两点,一是明末反对魏忠贤阉党集团,一是清初不与满族奴隶主贵族集团合作,大节是好的,并且从政治上本质上否定了侯方域。”另篇文《复社领袖冒辟疆》,探索冒襄的才华及于多个领域的贡献。除世人知晓的《朴巢文选》《巢民文集》《影梅庵忆语》之外,冒氏还编四唐诗,“撰刻过《谢康乐游山诗评》《杜甫夔州诗评》《柳柳州山水文评》《手批谭友夏钟惺诗文集》等, 皆有卓见。”冒辟疆主张写诗,“必有独至之情”,“情文恻怆,寄托遥深”,达到“读其诗而伤时悯俗”的效果;写散文应注重写实,自创新格,抒真情,不要矫饰。

即便从顾启较为准学术性质的“散文札记”中,亦可看到某种研究话题的赓续。如《〈冒辟疆与董小宛〉导言》一文中,详述“冒辟疆、董小宛生活于明清易代的苦难时期,他们的情感经历是时代悲剧。”在分析了明末志士与环境及时代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的、心理的各种关系之后,谈到今天看来也很敏感的一个话题,即“爱国主义”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容是因时而化,与时共进的。冒辟疆作为复社后期领袖人物之一,反对明末大地主集团腐恶昏庸,与社友一道向封建集权专制、向阉党余孽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众多感人事迹。他也反对满清贵族集团入关时实施的民族屠杀、民族掠夺、民族侮辱政策。他主张改变明清际种种弊政,提出了一些革新措施,并尽己力付诸实践。虽未获得大的成功,也不必以成败论也。”这种判断今天看来,不仅属于客观的、与时俱进的历史观,也是一种符合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

“地方文化”也是顾启研究的重要分支,且内容翔实而丰富。既有名人典故,也有古迹、古遗存考证等。如《南通的三个半状元》。先说何谓“三个半”?其一是宋徽宗时如皋人王俊乂。其堂伯王观、伯父王觌皆为进士、著名学者;王观更是一位艺术上与秦观并驾齐驱的填词高手。第二位状元是清代中期通州人胡长龄;第三位是海门常乐镇人张謇。至于“半个状元”,则是北宋安陆郡(湖北安陆县)人郑獬。这原籍湖北便被称为“半个状元”的郑獬,“童年随父在越州会稽郡司狱官任所。恰巧,通州静海县人张日用任该州新昌知县,两人就成为好友。张见獬奇灵俊秀,十分喜爱,与其父商量,选为女婿。不久,张退休,带着郑獬到通州,并送他到志道书院读书。《宋史》说他学问超过同辈,仁宗皇佑五年(1053)中状元。”

曾几何时,以南通学子为轴心的“江苏五才子”名噪江左,顾启倾以长时间关注,实乃近代文化史的边缘学科研究。在《江苏五才子的著作》一文中,将“五才子”的籍贯和由来阐释得十分清晰。曰:“清末民初五才子周嘉禄,海门直隶厅人,优贡生;顾延卿,通州直隶州如皋县人,廪贡生;朱铭盘,通州泰兴县人,举人;张謇,通州人,进士第一;范伯子,州城人,廪贡生。后四位皆通州人,前一位海门厅人。应每任江苏学政三年,轮巡各府、直隶州、直隶厅学,其中通州、海门厅划在同一考区,故为五同学。”顾启的研究,历来是呈多元、开放式的,不拘门户,有些属于古代与现代的纵横交错关系,形成其学术研究纵深拓展的特色之一。在《茅盾与顾仲起》文中,考据了一段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交友”佳话。其“族叔”顾仲起,是“江苏五才子”之一著名国学家顾锡爵(延卿)的后人。他早年穷困潦倒赴沪做苦工维生。曾将作品送往文学研究会。当时,“茅盾读到《最后的一封信》《生活的血迹》《归来》等短篇小说,为之震动、流泪,立即嘱《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发表《归来》,读者反响强烈。接着茅盾为商务印书馆编中国近代短篇小说集,又将其收入,并以《归来》名集。自此,顾仲起的创作出现热潮,并成为茅盾、郑公的门徒,二位还在生活上给他多方的关怀与照顾。”之后,顾仲起的“三次创作热潮”,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茅盾的支持与帮助。故谨以此文“追念中国共产党首批党员之一茅盾先生,及其门徒顾仲起先生”。

“古代文学研究”确是一场精神苦旅。顾启先生不仅倾力于“专题”研究,更擅长古典名作的赏鉴式解读。如《说〈观沧海〉》。曹操与其代表作品世人皆知,然而,曹氏一方面在大众心理中背“枭雄”或“奸臣”污名,另一方面在学术圈又被以“杰出的政治家”“大诗人”而看好。《观沧海》亦是“看好”的对象之一。“《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追歼袁绍残部,回师时经过碣石山写的。”这一点是曹氏创作“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创作背景和心理基础。因此,顾启在详解分析后的主旨概括便有了坚实的基础。“这首诗描写碣石山下的秋风沧海图,在写景中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由衷热爱,寄托着他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他奋发有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这些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作者是位言之有据的学者,对评主的评价皆有前人研究的成果为支撑。比如谈到诗风,引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的一切。”谈到当时“四言诗”的复兴,引清人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作四字诗,多受束于《三百篇》句法,不受束者,惟曹孟德耳。”谈到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山水诗?”引当代著名学者余冠英的《〈三曹诗选〉前言》:“完全写景的诗,在这以前还不曾有人做过。”这种做学问的质朴文风、踏实学风,与论者端方的个人风范是一致的。

2023-02-12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5097.html 1 3 顾启的“冒襄研究”及其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