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沉默的随笔 ——读《我的森林》

□秦莉萍

我的语言是贫乏的。以至于每次写字时,许多东西潜伏在心底深处无法表达。我奋力挤词,却感觉违背了写字的初衷。我考虑是否该停笔,啥也不说,啥也不写。那就埋头读书吧。

迷茫之际,遇见鲍里斯·谢尔古年科夫的书《我的森林》。这人是谁?不认识,从没听说过。前年买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至今未读完,我想,读完这本《我的森林》后,接下来便是它了。

为了增加自己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谢尔古年科夫从事过牧人、矿工、水手、护林员等多种职业,其中,做护林员九年之久。他是有预谋的。为了写出真正的文学作品,他主动选择了护林员这份工作,因为他深知,森林中的生活和工作将成为作家创作的宝贵财富和源泉。

我想,一个有预谋、有远见、有计划的作家,有朝一日定能声名远扬。

尽管我对谢尔古年科夫及他的作品孤陋寡闻,但打开《我的森林》时,我慢慢随着他内心独白进入情境。他擅长描写人的心灵、对自然景致具有罕见的洞察力,哪怕有时伴有一些非现实的、魔幻的因素,有的段落我甚至觉得有些啰嗦,再回头读时,突然又觉得俏皮可爱。

这本看似散文的小说集,收入《林中的马儿》和《秋与春》两部中篇。《林中的马儿》描写一匹心爱的母马突然失踪,“我”费尽周折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最后马儿奇迹回到“我”身边,还像往常一样“从来不白出去”,给“我”带回了一匹小马驹。《秋与春》描写“我”在森林里做防护员时的生活和感受,没有具体情节,看似絮絮叨叨,主要抒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和对大自然深切的爱恋之情。

全篇描写的背景都是森林,写白天与太阳,写黑夜与星辰,写鸟语花香,写猎人和盗伐者,写树木,写亲眼所见的各种事物……为了观察一只蚂蚁,蚂蚁爬上了树,于是,谢尔古年科夫在树上坐了一段时间,那些天,他认识了各种蚂蚁,说每一种蚂蚁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气质。蚂蚁居然有气质?有气质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我没听说过,更没见过,估计全世界的人除了他,无人知晓。后来寻到了一群蚂蚁,寻到了蚂蚁窝,连续好几天,他四肢着地在院子里爬。

如果说谢尔古年科夫是为了积累创作素材,他完全可以不那么执着。可他说,森林是一本打开的书,森林里的每一个足迹都比最开诚布公的话语更能验证一个人的品性。走进森林里的每一个人或动物,是机灵,还是狡黠,是卑鄙,还是高尚——森林自会告诉所有人一切。他对森林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因为热爱,谢尔古年科夫在森林里的经历都给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想想他的经历,我终于明白为何总喜欢到自己工作的景区峡谷中的一大片草坪逗留。清晨起床后,傍晚下班后,每次都要跨过一座风雨桥,来到草坪上。这时,整个草坪上只有我一人,四周峰峦叠嶂。我眺望四周,有时自问,“我为啥要来这里?我来这里干什么?”草坪有活动接待游客时,人声喧哗,热闹非凡。而现在,寂静无声,这里既没有摆满丰盛美食的户外餐桌,也没有精致的户外帐篷以及各种搭配草坪场地的装饰物,有的,只是生长在草坪上的几棵香樟树,以及草坪旁边一条黝黑的沥青道路。一排古色古香的廊亭矗立在山体下,与我对望。廊亭下,溪流清澈见底,溪水潺潺,一群锦鲤游来游去。夏日傍晚,草坪上的天空布满朝霞,多姿多彩。城市的天空呢?也是朝霞满天?似乎是一样的,又似乎不一样。

我没有谢尔古年科夫那样远大的理想和宏伟计划,没有预谋,但在那样安静的环境中,身心轻松、平静、愉悦。他26岁当护林员,此后一直生活在森林里,对他来说,森林就是家,他见证森林的一年四季,见证森林发生的种种事情,他觉得自己是见证者,是人类灵魂的认知者。

没有人不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经过漫长的秋天、冬天后,每个人非常渴望见到阳光。森林里的太阳不调皮,只要太阳出来,谢尔古年科夫觉得生活就会显得十分美好。在我看来,森林不管啥样,都是枯燥无味的。只有敬畏森林,热爱森林的谢尔古年科夫觉得太阳底下的森林是美好的。

在森林里,他觉得是在享受。他与森林为伴,与日月同舞,与鸟兽对话。一个人的日子也不觉得孤单和寂寞。能独自在森林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一定是一个沉默的人。其实,他早早学会了沉默,沉默帮助他在童年时认清自己,同时也使他能够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

2023-02-1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5805.html 1 3 沉默的随笔 ——读《我的森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