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
张应和先生倾心编著的《海安艺文志》即将付梓,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是海安文化生活中的大事。
中国一直有修史的传统,文化是修史的重要内容之一,班固《汉书》编纂“艺文志”更是这一传统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它塑型模范,为后世的文化整理树立了榜样。自此,或正史,或野史,或类书,以及地方志等等,对文史百家、艺林人物的创作著述,历朝历代均有记叙整理。积金累玉,薪火相传,它们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是中华文化的宝库。
张应和先生是海安的老文化人。他长期在文化部门工作,对海安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我还记得海安图书馆新馆落成之际,当时的馆长丁兆梅女士介绍我认识了张先生。他正为图书馆的海安作家展馆布展,在解说展馆的内容时,张先生告诉我,展馆的内容是有限的,他正在收集整理海安文化人的著述和档案,准备编写一本《海安艺文志》。我听了既高兴又感动。就以当时张先生向我介绍的线索和资料来看,由他来编这本家乡的艺文志实在太合适了,可以说已经成竹在胸,指日可待。一个地方就应该有这样的文化人。他们对地方的历史、社会、文化、民俗风情非常熟悉,早已是地方文化史方面的专家。他们长期专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资料的收集上得天独厚。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热爱地方,怀有公益之心,不为名利,不计得失,不畏困难,全力以赴,终能以一己之力而成大事。因为有了这样甘于奉献而又学有专长的有识之士,家乡的文化建设才有了持久的力量。
对地方文化来说,艺文志编写的意义自不用说。它是一个地方的专题史,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汇聚,是一个地方人文具体而生动的呈现,也是一个地方进行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通读这本《海安艺文志》之后,我才较为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了家乡悠久绵长的文脉,深厚的文化积淀,璨若星辰的名家大师,体会到了家乡不竭的文化创造力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才理解了家乡今天的社会与经济全面发展为什么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为什么会在文化上有那么高的美誉度,为什么在文化建设上有那么大的手笔。我为家乡辉煌的历史感到自豪,我更为家乡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上取得新的成就充满信心。
虽然只是一个地方的艺文汇集,但难度却非常大。虽然历史上,海安籍或与海安关系密切的在外享有盛誉的文化人很多,但是,构成一个地方文艺史的并不仅仅是走出去的名家大师,更多的是在本土进行文化和文艺工作的人们。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原因,他们的著作散佚很多,资料也常常淹没不存。可以想见,张应和先生为本书的编写付出了怎样的辛劳!而以本土文化人为主要对象正是这本艺文志的特色。它不仅打捞出那些曾经被遮蔽了的人物与作品,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本土的文化力量及其贡献,展示了生生不息的文脉与传统,这对当前以及今后本土文化的创造必将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在交流日益频繁且便捷的今天,文化创造都将在广阔而开放的背景中展开。地方文化将输出更多的人才,而从地方走出去的文化人也将反哺故土,回馈乡梓。但是,地方文化的建设终究要更多地依靠本地的文化力量。因为地方依然存在,因地方的自然与人文特点而产生的经验上的差异毕竟决定了地方文化的个性。而且,地方性的文化创造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或缺。因为地方的需要,地方文化创造必然构成特定的创造类型与创造风格,它不但是这个地方的文化表征,而且可以为进一步的创造,为地方文化走出去提供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就中国目前的地域文化与大众经验而言,地方性文化创造已经越来越显示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地方文化不是采风的对象,不是他者的田野调查,而是由当地文化人直接创造与表达的当地经验。所以,它在地方文化书写的保真度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有这些我们从这本《海安艺文志》中都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所以,要特别重视地方文化人的文化表达。在今天或未来,也许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地方文化的主力军。在《海安艺文志》中,许多作者我都不太熟悉,许多作品我也未曾读到,但是,我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创作对于地方,对于熟悉他们的读者与观众,乃至对于他们自身的重要性。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也许影响并不大,但是,总有一天,当我们要去了解某一时代地方的社会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日常起居,家族关系,乡村或城市等等一定范围内的风尚时,这些作品的意义将会彰显出来,并无可替代。要知道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地方文化产品,其意义首先在地方,然后才是远方。它既在当下,更在未来。
明乎此,我们就能更加认识到张应和先生这项工作的意义,认识到《海安艺文志》的编纂对于海安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的作用。并由此进一步意识到,海安文化强市与每一个海安人的关系。海安文化的未来就在每一个海安人手上,我们海安人的每一次文化创造与文化表达不仅事关当下的海安文化,如同《海安艺文志》所记载的那样,也将被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