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栾尔
喜欢收藏身边人的作品,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与陈皓大姐相识于一次读书活动,之前早就读过她的一些散文,见面后才知她是一位退休女工,内心升腾起的钦佩之情是油然乃至欣欣然的。她积极参加作家讲座、读书分享和创作采风活动,似乎忘记了年龄,成了我们青年人的心中皓月。
当拿到《素秋漫笔》时,我内心的欣喜感不亚于获得名家赠书。
读陈皓的文字,是没有压力的,因为通俗好懂,因为写的大多是身边景物人物,读来倍感亲切,共情此起彼伏。我读出一个词:真诚。正如陈皓在序言中所写:“书中所收散文,写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感情。老老实实地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原原本本地记录而成。”
陈皓对大自然细致观察,对一年四季万物敏感,保持了一颗珍贵的童心。她写春蒿、荠菜、苜蓿、蚕豆、丝瓜、扁豆、芝麻、桑树、樱花、藿香、木樨、蘘荷、秋葵等植物,也写蚕、文蛤、竹蛏等生灵,细细读来,你仿佛随着陈皓在江海大地上游走,其快意惬意在字里行间恣意生发。因为她的散文不仅仅是叙事,还常常引经据典,以丰富的文化常识给人以熏染。
她对家人亲情的入微体察,读来倍感人间温暖。她在高考结束后回家见到奶奶最后一面,她写陪伴父母看画展,都表达出血缘亲情的珍贵。写母爱的《慈爱密密缝》和《80岁的母亲,操不完的心》两篇文章颇能引人共鸣,不管时代如何变换,唯有母爱永恒。
她对人生境遇的哲思,充满了理性、利他的正能量。《采集幸福》中父亲的乐观豁达,《人生如风筝》中家庭亲情的互爱共生,《分享是一种智慧》中“分享看起来是付出,实际上也是获得”的辩证思想……这些哲思小文,不是灌输教育,而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你欣然接受其观点。
陈皓首先从阅读家乡人物及作品开启文学梦。她又将目光投向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人士,甚至是新业态新达人。其中有国际象棋大师侯逸凡、乒坛传奇人物刘国梁、魔术新秀丁洋、人工养蚕专家韩益飞、面塑传人罗彬、攀树师陈超、华服设计师张彦、网红带货主播松茸西施、弹棉花的海归硕士、大自然山鸣谷应的守护者攀岩高手金国威等等。她从俯视全知的视角,对以上主人公进行行业全景式介绍,这些都得力于现代网络时代。陈皓以主题阅读的方式,完成了对主人公的网络素材剪辑采写,经过条理化表达,发表了一篇篇人物通讯。
陈皓在序言中写道:“写作与阅读是紧密联系的。阅读让我的写作有了更多素材,写作让我的阅读更有成效。”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读写共生互促的关联性,说出了提升写作能力的奥秘。陈皓《素秋漫笔》的出版,是如东县阅读者协会“共读共写分享众享”实践理念的生动诠释。陈皓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相信陈皓以这样的心态和信念坚持下去,定然可以“写出更多有温度、有分量、有生命的文字”。
在全球银潮汹涌、大力建设积极老年社会的当下,我祈盼全社会能涌现出更多像陈皓老师这样的终身学习者和追梦人,身退心不休,悦读不释卷,投身公益,写写练练,为地方文化积蓄底蕴,为世间人心传递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