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椎心泣血之作

——读长篇小说《瞬变》

□卢国平

新春期间,蒙陆圣斌、杨荣平贤伉俪赐阅其合著的长篇小说《瞬变》。煌煌五十余万言,喘了几口气,第一时间读完。心有所动,遂有以下文字。

圣斌退休前是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干部,常有作品在报刊发表,是位文字高手、快手;荣平是我同事,工作仔细、为人谨慎,热爱写作,是市作协会员。他俩都是我的老相识、好朋友。圣斌那年得病,我是知道的,但不知道如此惊险、如此困苦。好在他们团结一心,克服困难,不但治好了病,而且通过小说的形式,把白血病病人的生活呈现了出来。

《瞬变》题材独特。它描写的是白血病病人“我”九死一生的求医经历、“我”耳闻目睹的病友们的种种艰辛与窘迫。白血病人群在社会上的比例非常小,但他们非常痛苦,非常困难,是一个艰难而很少受大众关注的存在。同样,医院血液科在普通受众眼里也是一个神秘的所在。《瞬变》把惊涛骇浪中的白血病人群及其家属、一般人无从了解的血液科医护人员的形象推到读者眼前,无疑是对以前文学作品题材的补充。

《瞬变》感情真挚。也许正因为是作者的亲历,《瞬变》对病人及家属的痛、急、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刻骨的经历,没有椎心的感受,写不出如此泣血的文字。阅读中,许多处夫妻情、父女情、战友情、同事情、医患情令人泪目。

《瞬变》细节丰富。与一般演绎乃至凭空想象的小说不一样,《瞬变》细节丰富、鲜活。作者还在求治、陪护时,就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记录,以日记体写下了当时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所思所感,做了有心人,为此后的写作准备了充分的第一手材料。如果仅仅是事后回忆,不可能写得如此细腻、丰满,更别说无中生有的编造了。作品中的俗语、俚语也用得多而准确。比如说无依靠:你靠在石树上,我靠在芦苇上。比如说事不可挽回:水放了下沟……这反映了作者丰厚的生活积淀。

《瞬变》结构和谐、独特。第一部写“我”的求医经历,读上去像自传或报告文学。第二、三部以“我”的视角,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病友,内容覆盖了生老病死、钱命家情的方方面面,不但描写了人间真爱,也揭露、鞭挞了背信弃义、虚情假意、落井下石……就第一部而言,已可独立成篇,成为一颗足够震撼的“炸弹”。第二部、第三部,作者又精心挑选了十多位病友的故事,就像十多篇短篇小说,与第一部一起组成一颗“集束炸弹”,威力骤增。这样,《瞬变》成为一部白血病背景下的全景小说,透视社会有了足够的广度、厚度、深度、锐度。这样的结构,是合理、和谐而独特的。

因为是好友的作品,阅读中比较挑剔,感觉整部作品也有些瑕疵。第一部中两个“初恋”故事写得太多,与“我”的生病、求医关系不大,稍显“离题”。开始阅读时,我以为这部分会交代“我”与相依为命的妻子李桐的相识相恋,结果却没有,略感意外。

总之,恭喜圣斌、荣平成功创作出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力作。以后,提到白血病题材的作品,将不得不提到《瞬变》,就像提到盲人题材的作品,不得不提到毕飞宇的《推拿》一样。

2023-02-19 ——读长篇小说《瞬变》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5807.html 1 3 椎心泣血之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