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明
在日常生活诸多领域中,我们习惯于追问事情发生的原因、结果,试图求取其中符合我们认知的规律性、客观必然性认识,即问一句“为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事情或者实践的发生,寻找与建立可以接受的正当性理由,并预测由此所产生的后果、收益,这在实践活动的多数领域内无疑是正确且必要的。比如要建设一座跨江大桥,需要计算期间投入的成本是多少,建成后所形成的各项效益几何,只有测算出主要的收益指标为正向后,建设项目才会上马;再如,开一家小饭馆,要思考资金投入多少、店铺位置等,如果一切在经营者的可接受范围内,并且经营中的持续收益尚可,那么小饭馆才会被持续经营下去。但是,在道德、德性的领域内,这种理解方式却常常失效,这种“失效”体现为真正无私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主体(道德的人),是不以利益得失为计较来展现出他们的道德品性与道德行为的。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少先队员搀扶腿脚不便的老人过马路、军人勇救落水群众等,以后果、收益的功利思维来看,此类行为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物质性或其他实质性的回报,真正道德的行为一定不是为了获得夸奖或者好的名声。我们之所以称颂、赞扬这类美德,就在于多数人向往、珍视这种发乎善良本心的无私行为,如果总是功利地计算个人行动的价值,以能否获取回报来决定行动与否,那么基于最朴实道德观念的道德行为将销声匿迹。
源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莫文隋”(谐音“莫问谁”)精神,体现出的只求善心、善行,而不问名声与收益的美好价值追求,就是一种基于善良意志的无私利他精神。无私利他就是从最朴实的道德情感出发,以人类所普遍拥有的“共情”为起点,通过道德意志推动道德行为的发生。“莫文隋”精神的伟大以及为人们所称颂的关键就在于:它体现出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为善而不计个人得失”的优良道德品质。莫文隋精神是一种高尚富足的精神,这一群体采取匿名方式帮助、关爱他人,所求的从来不是接收对象的回报,也不是任何组织机构的夸赞,而是对善良道德本身的尊奉与践行,是一种为了道德而道德的质朴、自觉之道德意识,这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情感与人类之爱。一言以蔽之,“但求耕耘,莫问收获”是“莫文隋”精神之实践主体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应当尊重与守护“莫文隋”精神。其中有两点需要加以重视,即将报道事迹、宣扬“莫文隋”精神与尊重“莫文隋”群体希望“低调”行善的意愿放在同等位置对待。“莫文隋”是“莫问谁”的谐音,它清晰直观地表达了这一群体无私利他、不求回报的道德观念,也传达出了他们希望只论行善之事、而不求个人名声的价值追求。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善心、善行不可以寂静无声,不可以也不能被人们所忽视,需要主流媒体加以报道、宣扬,以达到人人讨论,进而人人效仿、互助互爱的温暖局面,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莫文隋”这一群体希望“做好事不留名”的主观意愿,理解他们不愿各种社会要素进入后,对其善行因各种偏见、误解而显得不再那么纯粹的担忧。在宣传方面需要注意,报道应当主要集中在关注道德事件本身,根据“莫文隋”们的意愿,减少甚至杜绝对他们隐私的窥探,保持诞生“莫问谁”(莫文隋)这一名称的初衷,让善心、善行真正纯粹。此外,“莫文隋”不仅是这类群体无私利他精神之体现,“莫问谁”的善行表达方式,更是对善行接收者的一种爱护。客观来看,做好事不留名,能够让受助者以最小的精神压力来接收外部的善意、帮助,而不必背负一些受助负担,这也有助于在将来某些时刻,他们能以同样的方式将善心善行传播下去,从而有利于形成一种不求回报、互助互爱的良好道德风气。
“莫文隋”精神体现为一种无私利他的道德自觉,这一高尚的价值观念值得我们理解、尊重、守护并努力学习和践行。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离不开伟大的精神之力、互助之力。所以,解读、宣传、学习“莫文隋”精神,应当成为一项持续性的社会工作。
(作者系南通市委党校讲师、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