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
无意间看到稻盛和夫的一句话:“人和人交往还是少说话,克制表达欲。平静温和就行,不自卑也别炫耀。别为了获得共鸣,讲起过往没完没了。无意间表现的品质,被对方发现才更招人喜欢,胜过千言万语。仔细想想,你哪次滔滔不绝后,带来的不是悔恨。安静,早已成了优点。”
看完后我陷入沉思,怎么没早点看见这么智慧的忠告。上次与某位第一次见面的新朋友吃饭,我说的废话太多了,只因为怕冷场而滔滔不绝那是傻;与老朋友在一起也说得太多了,以至于说过不少错话。
对于稻盛和夫先生我是略知一二的,知道他是日本知名企业家,65岁得胃癌,90岁去世。想起家里还有一本稻盛和夫的著作《活法》,就拿出来在阳光灿烂的周末午后边晒太阳边读书。
这本书当然更适合做企业的人看,因为他说了很多关于经营企业的理念与原则。老先生格局是大的,眼界也高,心胸更是非一般人能比。也许,不论做什么,想成为塔尖的人物,首先是论做人的修为吧。只有把做事与个人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人生才更有意义。稻盛和夫让我想起了国内优秀企业家任正非,听过他的演讲,就会感叹他的目光之深远、格局之宽阔。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他说在日常的劳作中,就有一条磨炼灵魂、提升心志、通向悟境之路。我们要想提升自己的人格,不需要进行特别艰难的修行。只要做好自己手头应该做的事情,工作、家务、学习……因为这些都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日复一日地去完成。这样看来,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在修为中,只是悟性有大小,成就有高低。就像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对话老艺术家树木希林的那本书——《还是活在日常里啊》里所揭示的,人只有体会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演艺工作。唯有先去热爱生活,才会热爱自己的事业。这和通过饰演《狂飙》高启强一角而蹿红的艺人张颂文的观点如出一辙,之所以他的演技在一部戏中脱颖而出,与他日常观察生活的点滴积累是分不开的,他去菜场买菜,就喜欢揣摩小商贩们的一举一动,然后记在心里,投射在角色上。我很喜欢他说的一句话:“我和生活每天都在一起,我必须爱它”。是的,我们都知道人是向死而生,但活着的每一天都要热爱生活。
季羡林说稻盛和夫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这个评价很贴切。稻盛和夫从商道到人道到佛道,似乎一直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他在年轻时也曾为找工作发愁,处处受打击。在创业成功之后,又去探寻灵魂。特别是他65岁那年大病初愈,直接去了京都的圆福寺修行两个月。修行很艰苦,初冬的寒风中,他光头戴着斗笠,身披袈裟,赤脚穿上草鞋,挨家挨户在施主门口诵经,恳求施舍。一个早已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财富自由,却化身一个穷僧在托钵化缘,身体像旧抹布一样在风中支离破碎,这种感觉应是他一生精神上的巨大转折吧。他曾说自己化缘时得到一位老妇人500日元的硬币,幸福感油然而生。
很多人喜欢把这样的书归纳为心灵鸡汤,这真的是太草率了。一个智慧老人把他一生的体验写下来,给更多的人指出一条正确的活法之路,这不是鸡汤,而是度人。其实人生哪有好走的路呢,就连日常也是一种修行啊,生命就像一个空箩筐,你往里装什么就是赋予它的意义。你要付出,你要利他,最后,这些统统会回流到你身上。你装进去的是爱,收获的爱会滋养你;你装进去的是恨,恨会反噬你。最近和朋友聊起中年焦虑话题。在疫情期间,我曾变得非常焦虑与恐惧,负面情绪增多。每天讨厌看到任何与之有关的信息,自己却又下意识地去微博搜索,看到后自然不开心,如此循环反复,内耗严重。朋友则说她焦虑的是父母老了,这个生病住院刚出院,那个又生病要住进去,太累了,她想出家。还有朋友焦虑自己的身体,体检后她的好几项指标都异常,要去医院复查,整天担心是不是结节又变大了要做手术等等。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状态不对,可是就像掉进一个执念里走不出。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只是点不同而已。改变不了现状只有改变心态。正如稻盛和夫所说,从根本上去思考生活方式,“人生是随人的心态变化而变化。”于我而言,工作依然是最好的解忧丸,避免了过多的胡思乱想,再加上每天的散步与家务,还有在周末去做瑜伽,学跳舞,状态也就慢慢好起来了。
稻盛和夫在《活法》里说“要竭尽全力、真挚、认真地活着”,“体验重于知识”,“热爱是点燃工作激情的火把”,这些都是大实话,虽然没什么文学价值,但他却让我明白了大道至简,人生处处皆修为。2022年8月24日,日本商界四贤之一稻盛和夫去世,享年90岁,圆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