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
“双减”工作开展一年多以来,我市各地各校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深挖内部潜力,引入外部资源,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添光加彩。(2月20日《南通日报》)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自2021年7月“双减”正式实施以来,全市各校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和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寒暑假,不少学校主动减少学科类假期作业,增加了学习厨艺、运动打卡等个性化作业;一些地方结合社会力量办起假期托管班,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可以说,“双减”减去了实实在在的负担,也为家长的焦虑情绪打开了纾解窗口,更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双减”是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也是复杂系统的持久战。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密切家校联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最大化。
学校自然是“双减”的主阵地,但提升“双减”效果不能只在校园里寻找方案,发挥好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的协同力量同样重要。无论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还是完善教师激励制度,解决好课后服务师资、场地、经费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都需要更精准的政策配套。尤其要高度警惕某些培训机构“打擦边”“挂羊头卖狗肉”等各种套路,长期保持对相关机构融资、准入、业务、营销等各方面的监管,决不让严重干扰教育公平的违规培训机构死灰复燃。与此同时,只有持续做好“增”的文章,才能不断提高“减”的效果。如何将“走出去”与“请进来”更好结合,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的教育养分,也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家长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比如,家长应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落实“双减”工作不是某一方的事,相关各方形成合力、一起推动,政策成效才有可能更好显现。
“双减”是新时代、新格局下的“大课题”,我们应巩固好既得成果,继续把“双减”政策落实落细,带着“双减”给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答好教育的现实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