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江海文学

向恩师周琪行“大礼”(散文)

□易国杰

多年前,我和周琪老师有个“约定”:农历大年初一上午,一定到她府上拜年,同时,就她关注的工作、健康等情况作“年报”,借此向她请教。有一年,年关将至,周老师就开始关注天气预报了,预报称大年初一有大风雨,她立马给我打电话:“今年就别过来了。”我却冒着风雨,如约而至。她既心疼,又开心。

2022年冬,疫情肆虐。今年一月初,住在阳光护理院的我和妻子正商量着设法去看望二老,师妹张益的一个电话,让我五雷轰顶,仰天痛哭!

我这一生崇敬的第一位恩师周琪已驾鹤西去,时间定格在2023年1月6日。

痛定思痛,情绪逐渐平静,刻骨铭心的种种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从心底泛起。

我认识周琪老师始于1948年秋。当年7月,我完成了初小阶段的学业,从大王庙小学四年级以年级第一名免试直升本校五年级,我放弃了直升的机会,到通师一附报名参加入学升级考试。被录取后,分在一附五年级3班。周琪老师是语文教师并兼任级任导师(即今之班主任)。

两年的高小学习,时间不算长。正是周老师抓紧这两年,为我们这群少年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周老师指导阅读深入浅出、指导写作精批细改,还有意识安排口头交流和汉字书写作业,让每位同学的语文水平、人际交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她教学严于律己,在同事们中间是突出的,敢于给自己立标杆,给学生做样板。无论在阅读、写作、口头表达还是书写等方面,她都立下新标杆,要求远高于她在师范学习时的标准,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为每位同学设定个性化目标。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力争上游,唯恐掉队。

这些只是周琪老师高小语文教学的点滴,但给学生留下的是一笔笔宝贵的财富,给后辈以学习的动力和多方面的启迪。

作为级任导师,周琪在班级管理上,除常规外有另一番作为。

原先,我家住在南通市东北方向的山门巷,离通师一附较远,因此,只能早出晚归,步行上学,中午不回家吃饭。我家境贫寒,每天上学只能在搪瓷饭盒里装上一盒“大麦饭”,南通方言叫“米见子饭”,外加几个萝卜头。像我这样带饭上学的学生是极少数。上午最后一堂课结束,我提着饭盒到当年医学院大礼堂西侧的老虎灶,花上一分钱,用开水淘一淘,如果天冷,就淘两遍,再提回教室,边啃子饭,边嚼萝卜头。我对这样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只是求知欲、上进心特别强,不甘人后。五年级全班52名同学,第一学期末我的成绩总分名列第七,第二学期就名列第一。六年级全班53名同学,第一学期期末总分名列第二,第二学期3个班,总分名列第二。要强也许是我的天性,以努力取胜为荣,但不以小动作争名次。

那时的周琪老师是位秀颀的大姑娘,未婚,以校为家,住在一附教职员楼二楼。她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每天午饭过后要到教室走一走,看一看哪些学生没回家,在教室里干什么。她不止一次看到我啃米见子饭、嚼萝卜头。有一回,她对我说:“有什么困难,直接对我说,我会帮助你的。”当时,我眼泪直淌。即使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想起这件事,我也是热泪盈眶。尽管我只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但一下子悟到这是老师对学生一片挚诚的爱!感激、鼓舞、奋发,一齐涌上心头。我真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点点头,咬咬牙,什么也没说。

坚韧只有在困境的磨炼中造就。在其后一段时间,我没有向周老师提要求。

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妈妈得病,让家境变得越来越艰难。妈妈必须接受手术治疗,这可把我急坏了。万般无奈之下,我想到周老师的话。但又想,借钱,而且是向自己的老师借钱,这对于一个小学生是多么难以启齿,几经思想斗争,还是鼓足勇气,向周老师开了口,她一口允诺。第二天,她就把当时价值两包“洋纱”的钱给了我。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她手头并不宽裕,家中还有父母需要赡养,钱是向她在通医附院药房工作的堂兄临时借来的。

由于家境长期处于困窘状态,借周老师的这笔钱一直到我工作之后,时隔20年才有了归还的可能,可周老师却执意不收。她的表态直截了当,并且不容商量:“从一开始,我就没有回收的想法!”磨破嘴皮,勉强收下表达谢意的一点零数。

人们也许会忽略这“无偿资助”背后的深刻含义。我当时能意识到的是人间大爱,是师生之情而非一般的救助。其后,深入思考,它体现的是周老师对教育的忠诚和无私的奉献。正是这种忠诚和奉献,不仅让我对周老师满怀感激和崇敬,更激励我走上从教之路。

1957年高考,父母认为我处事比较稳妥,要我学医。亲友认为我平日强调公平、公正,建议学法律。我早就拿定主意:走周老师的路,选师范,当老师。

命运没有跟我开玩笑,我被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录取。四年后,毕业分配在南通师专中文系任教,由此起步走上了周老师的路。这五十余年,一直受到周老师的关注、关怀、指导和鼓励,虽几遭危难,都一一化解。周老师的正派作风为我树立了终生的榜样,让我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位,一直走在正道上。

现在周琪老师永远地离开我们,在近百年的人生旅途中(2024年7月5日是她的百岁诞辰),她把青春年华的光辉照亮了一大批年轻教师前行的路;她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无私奉献撒在了广袤的大地上,让其生根发芽、生生不息;她把富有创意的教育理念,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不仅留在课堂里,更留在人们的心中,激发和引导人们不断进取。

作为老教育家,在南通市几乎所有的小学都留下她任教或任职的足迹。在大量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得到人们的一致拥戴,如此走上学校的党务、行政管理岗位,正是众望所归。她一如既往地付出,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和崇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她被评为南通市唯一的终身名誉校长。

她没有陶醉在耀眼的光环里,只要一息尚存,她总在思考小学教育的改革,思考小学综合教育的未来……

非常遗憾的是,恩师在世时,没能见她最后一面;去世后,又未能为她送行。万般无奈之下,被疫情困在阳光护理院的我,只能按约定的追悼会时间,甩开因腿疾而支撑的单拐,朝着天福园(殡仪馆)的方向,下跪、磕头,向我此生第一位恩师周琪行“大礼”,深情遥祭。

我又哭了,泪流满面……

2023-03-0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6908.html 1 3 向恩师周琪行“大礼”(散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