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苏锡通园区实验中学校长 沈明明
南通市苏锡通园区实验中学始建于1958年,原为江苏省农垦系统的子弟学校,历经初级中学、职业中学、完全中学、初级中学的办学沿革,现为南通市教育局直属初中学校。近年来,学校以文化立校,不断努力追寻高质量发展之路。
学校的前身为南通市农场中学,自2001年区域办学调整后,学校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陷入办学低谷,办学质量下滑,师生信心不足。如何打破瓶颈,提振师生信心,提升办学质效,园区实验人一直在思索,不断在探索。
学校立足地方实际,清晰认识到,只有深入挖掘学校办学之魂,提炼办学核心理念,营造办学文化认同场,才能凝聚人心,增强认同。
学校有着比较鲜明的“农场学校”色彩和“农垦”特色,本地生源大多是农垦职工后代。“农垦”“农场”蕴含着较好的教育寓意,而农耕文化的核心精神“应时、取宜、守则、和谐”这四个词恰是基础教育应秉持的原则、应遵循的规律。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决计在“都市里的村庄”“耕耘”(“开垦”)“希望的田野”“农耕文化”等语词或意象上着眼,进行相关定位。将学校校训定义为“勤恳”,赋予三层含义,第一层指向于“为人品德”,是从“道德”的角度说的;第二层指向于师生在事业或学业上表现出来的精神;第三层指向于师生工作与学习应有的状态。同时,学校致力形成的文化也就称之为“勤恳文化”。
我们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为“教育即耕耘,成人即陶冶。”前者围绕“勤恳”二字,后者“陶冶”则因学校濒临长江,取“水”之意和农场中学“土”之意。水与土通过合适的融合,然后再加以必要的烧铸,可以变为十分精美的陶器,这就是一个“陶冶”的过程。
学校文化有了核心后,园区实验人努力思考办学的共同认识、共同价值,最终将学校精神表述为三句话:“上善若水,脚踏实地,思变求通。”上述三句话既与“勤恳”校训诸多因素有关,也与我们这所学校所具有的地域特征因素有关:学校处于长江边,师生要有一点“水”的精神;“农场”自然是开垦土地、长出庄稼的所在,它的一切都与土地、与耕作有关系,需要人们脚踏实地地劳作,脚踏实地地工作;学校与苏通大桥仅有“一箭之地”。桥的最大功用就是使“不通”变得“通”。学校中的人也要学会沟通、变通,我们要主动“思变”,求得学校事业的通达。
学校文化的构建,让仍在摸索和探寻的园区实验人有了奋勇前行的方向,这也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涂抹了底色,积聚了蓬勃生长的力量。
学校文化的物型建设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审美文化价值取向,改变与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达成以物育人,以物化人的目的。学校按“一石一字一廊一室两园”的思路整体打造学校的物型文化。
“一石”是指立于学校南大门东侧的学校校训主题石——“勤恳石”。
“一字”是指学校的主题汉字——开。正对学校南大门,设置了一处繁体“开”字的主题雕塑,映射“勤恳文化”之“开垦”主题,寄寓和表达学校对师生养成开阔的视野、敞开的胸襟、开放的精神、“开来”的勇气等希望与期待……
“一廊”是指二十四节气长廊。这条贯穿学校南北的长廊长240米,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以书法、绘画、摄影、篆刻等多种形式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知晓中华民族这一最富诗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室”是指正在规划中的校史室。校史室设想将南通农场的“场史”和学校“校史”结合起来,通过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努力做到“不忘原来,汲纳外来,面向未来”。
“两园”是指“古墨园”和“农垦小园”。“古墨园”约500平方米,是以“勤恳古诗文”为主题的微景观,辅以亭台、小桥流水,既是师生的诗词吟诵之地,又是课余修身养性之所。另外,学校开辟出一块约三亩的土地,建成“农垦小园”,作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的态度和意识。
另外,基于“勤恳文化”,学校的楼宇分别名为勉耘(行政楼)、春华(教学楼)、秋实(教学楼)、年丰(教学楼)、岁稔(综合楼)、稻香楼(师生餐厅),既紧扣办学文化,又彰显功能。
教育理念、发展规划、特色追求必须转化为教育的实践,才能真正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在学校文化和办学思想的观照下,我们对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
以“勉耘党建”为引领,推动党建品牌工作建设。“一路同行一路暖”是支部的品牌工程,全体党员与重点学生结对,带头走进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等各方面情况,为学生、家长提供心理辅导和精神支持,解决实际困难,践行初心与使命。
以“润华德育”为重点,做实做细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理念指引下,推进“2356”德育工作方法,按照“两整三无”(桌椅摆放整齐、桌面统一整洁;地面无垃圾、墙面无污渍、走廊无杂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按照“五要六不”(上课要听讲、作业要完成、举止要文明、着装要整齐、见面要问好;上课不瞌睡、课堂不乱动、下课不追逐、就餐不喧闹、行走不游食、网络不沉迷)的要求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同时,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努力形成系列和特色,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品牌影响力。基于德育工作实践,学校所研究的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垦文化理念下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的研究》目前已顺利结题。
以“同耕课堂”为抓手,着力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学校根据《南通市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以“同耕”课堂建设为载体,以李庾南实验学校、南通市教科研共同体学校为平台,努力探讨“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管理新举措,构建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样态,不断提质增效。
以“铭农课程”为依托,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建有南通农场“勤垦史”探幽课程、“长江之歌”项目式学习课程、“天堑变通途”大桥专题课程、花样跳绳健身课程、心灵手巧陶艺课程、“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游戏课程、“‘民之天’:‘从种子到种子’学耕课程”、“科技开垦未来”创客课程和“小鬼当家”理财课程等。
以“共生教研”为平台,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目前学校建有“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室”,我们把学校的青年教师全员纳入工作室,引导教师对照市、区优秀人才评选标准及“1115”工程培养目标,找准自身发展的着力点,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经验丰富一线教师为导师,每月一主题,常态化活动。2022年南通市优秀人才评选,我校有三位老师获评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一位老师获评南通市骨干教师,目前学校有区级以上优秀人才称号的老师全校占比近50%。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2022年,学校三个市级规划课题顺利结题,两个省级“十四五”课题在研。
以“前作服务”为助力,全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保障。在双减背景下,师生校园内生活、学习时长增加,市局提出了“三线六要”的要求,其中对教育资源、学生营养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基于此,学校后勤线提出了“虽曰后勤,必要前作”的理念,改进食堂服务水平,安排学生课间餐,装修教师书吧,安排教师休息场所等,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