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充满希望的清明俗谚

□孙同林

清风徐来,杨柳依依。太阳到达黄经15度,交清明节气。

清明一词的含义是“天清气明”。《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的俗谚很多,“清明到,儿尽孝”,是说清明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民间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开始春耕春种,民间又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造林栽树,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如东人“上坟的日子”,有“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坟添新土”之说。一般扫墓在清明节当天;新逝去亲人的家庭,提前一两天上坟;亲人逝世满三年,会在惊蛰过后举行“满坟”仪式,儿女携带祭品在坟前祭奠; 对“老坟”的非直系后人,可在清明节后至立夏一个月内“上坟”。清明节还是缅怀革命先烈的日子,机关、学校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人们还根据清明这天的天气对年景做出推断。俗语说“寒食刮了坟头土,不刮不刮四十五”,指清明节刮风主旱,这年春天将出现干旱天气。“清明杨柳朝北拜,一年还上十年债”,意思是当天如果碰上小南风,当年会有好年成。此时,正值麦子拔节,农人开始忙于施肥、锄草、治虫等田间管理。

清明的饮食风俗是吃蒿儿团。中午,人们将祭祖的饭盛一点给耕牛,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有俗语:“打一千、骂一万,等到寒食吃顿饭”。耕牛在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耕地、拉磨、碾压等等,它们为人出了不少力,主人因此对其爱护有加,把它们当成哑巴朋友。

清明节,民间有插柳、戴柳习俗,这时,柳枝已经舒苞吐芽,青翠可爱。人们在凌晨折柳,插于大门、屋门的门框两边,插于窗口和磨眼里。家庭主妇还用柳条抽打墙壁、灶间、席后、床下和一些旮旯处,一边抽打一边念念有词:“一年一个清明节,柳条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能把人蜇。”小孩子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甚至在狗的脖子上也戴上柳条圈儿,又有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人们认为插柳能接阳气,迎吉祥,避邪祟。农村妇女为孩子折下嫩绿的柳条,拧下“离骨”的外皮做成柳笛,吹出各种音调,俗称“拧哨”“吹哨”,这种自制的柳哨让农家孩子在祭奠的沉重日子里生出一份快乐。

清明,春回大地,处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好友们结伴来到野地,或漫步大道小路,沐习习暖风,看桃红柳绿;或席地而坐,舒畅胸襟,赋辞唱和,别有一番情趣。

清明是庄重的,人们在祭拜的静默中回想祖先的恩德,传递家族香火的责任。清明是愉悦的,人们踏青原野,沐浴温暖的春风,让生命在自然中清新地跃动。清明亦是忙碌的,人们辛勤耕作,用汗水浇灌漫山遍野的葱绿,期待秋天的遍地金黄。

年年清明,清明俗谚给人们带来希望,有清明,就有希望。

2023-04-0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0759.html 1 3 充满希望的清明俗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