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民间写真

忆我的伯父薛逸

□薛向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的伯父薛逸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伟绩,但他在我心中是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品质与日月同辉,他的情操高山仰止。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雉水之滨,通扬河畔,1928年,伯父出生在古镇东陈一个贫寒家庭。他童年随我的祖父学过竹器手艺,在布店当过学徒。但他穷且益坚,从小酷爱读书,少年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在镇上私塾上学。1949年后,他在解放区政府赞助下,入如皋县东陈镇初中补习班读书。

1945年9月,他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在新四军解放区任如皋东陈镇青联会主席,带领青年学习时事,开展进步文化宣传活动,带头参加对恶霸和坏分子的斗争。1947年9月,他考入国立南通农专,任学生会理事会副主席,在校内积极进行宣传组织工作,领导全校学生运动,参加上海市学联和宣传队工作。1949年6月,伯父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毅然携笔从戎,考取南京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从此,把自己的一生与党和军队紧紧联系在一起。伯父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次考核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被留校任教。1950年3月,重庆西南军政大学二总队挑选政治助教,经过考核,伯父从好几百名学员中脱颖而出,11月,被任命为军队大学警卫营文化教员。1951年4月,任重庆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务部文化教员。他满腔热忱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在此期间,被评为该校一等劳动模范。1952年12月,因为伯父工作表现出色,业务能力强,调任哈尔滨工程学院任政治部社会经济学教授,同年9月入党。伯父理想信念坚定,始终对党忠诚,无论遭遇什么挫折,无论处在什么复杂的情况下,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1966年,伯父调到北京,在国防科委任政治部秘书处秘书。1978年4月,任国防科委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82年10月,在国防科工委政治部研究室任正团职研究员;同年12月,任国防科工委政治部研究室师职研究员。1982年至1983年,伯父与他人合著《共产党教育讲话》书稿,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国防科工委政治部通报嘉奖。伯父离休后,仍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军队现代化建设。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勋章。他长期奋战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是国防科技战线宣传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的友人借用范仲淹赞赏严子陵的句子来形容伯父。在“文革”中,伯父不改初心,不怕牵连,一如既往地关心被打成右派的友人。伯父不仅是信念坚定的军人,还充满人格魅力。他的妻子张瑞甄,是抗美援朝老兵。1951年结婚不久,伯父工作需要抽不开身,但他毅然送妻子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伯母离休前也在国防科工委机关工作。他们伉俪情深,有着良好的家风。伯父的两个儿子,都受到言传身教,酷爱读书,学有所成。大儿子薛亮,也是一名军人,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为党为军队培养航天员。老二薛充,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很有艺术天赋。他的篆刻技艺很精到,一手好毛笔字,唐诗宋词信手拈来,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儒商。孙子孙女大学毕业后都有很好的发展,干休所大院的同事们都钦佩羡慕伯父这样的五好模范家庭。伯父对我更有天高地厚之恩。我父亲是伯父的二弟,因病去世得早,我兄妹四人靠母亲一人生活极难维持。当时伯父工资并不高,他将我接到北京,我在他身边生活了好几年。他对两个儿子是严父,对我却是慈父,充满怜爱。教我读书学习,给我温暖的生活,带我游览首都的名胜古迹,参观了许多博物馆,让我学到很多的历史知识,增长见识,拓宽眼界。我结婚后,丈夫因工伤事故,需要一大笔钱救治,他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援。我的堂兄薛充也慷慨解囊,一支持就是几万元之多,让我濒临崩溃的家庭渡过难关,有了生的希望,我的女儿也得以顺利完成大学研究生的学习,走上了工作岗位。

2013年3月,伯父因病逝世,享年85岁,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组织上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薛逸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优秀的品德,永远值得大家学习、怀念,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美丽的通扬运河横街而过,滔滔的河水孕育了古老的东陈镇多少莘莘学子、仁人志士,为国家为家乡增添熠熠光彩。伯父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他是我心中永远闪光的明灯!

2023-04-1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1680.html 1 3 忆我的伯父薛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