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阅读

从“莫文隋”到新时代援疆人

——读周桐淦长篇报告文学《和你在一起》

□徐可

读周桐淦长篇报告文学《和你在一起》,感到非常亲切,因为作品所写的正是我的南通同乡,虽然我离开家乡已久,作品中的人物我也都不认识,但那种与生俱来的乡情是割舍不断的。看到自己的家乡人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由衷地感到亲切、欣喜、自豪。

作家怀着深厚的感情,以细腻的笔触、鲜活的细节、感人的故事,描写了一批可信可亲、可敬可佩的援疆干部形象,展示了新一代江苏援疆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我读着这部作品,忽然想起了一个珍存在记忆深处的名字——“莫文隋”。“莫文隋”(谐音“莫问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南通出现的一群做好事不留名的好人的集体“名字”,是南通市改革开放进程中影响最广、反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精神文明重大典型,引领造就了名扬全国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长篇报告文学《和你在一起》中,以张华为代表的南通援疆干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可以说正是以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为核心内容的“莫文隋精神”的延续。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正是“莫文隋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作品有这么几个方面给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是切入点选得好。国家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宏大的、系统的工程,可写的东西非常之多,一部十几万字的报告文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选好切入点非常重要。作品从教育和医疗入手,描写南通援疆人给伊宁县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可以说是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教育与医疗实际上也是南通援疆前方工作组开展工作的切入点、突破口。教育是江苏特别是南通的强项,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而教育恰恰又是伊宁的弱项,伊宁县的教育基础非常薄弱。以己之强援彼之弱,这不是“精准扶贫”“精准援疆”的具体体现吗?张华等人决定,从教育入手,开展一场“百名南通名师进伊宁行动”的教育援疆,他们又称之为“组团式柔性援疆”。南通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派出最好的老师前来支援,在南通办起了“伊宁班”,在伊宁办起了“南通班”。同时全力打造一所让老百姓满意的高级中学。教育援疆是“对口援助”的探索与创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本书选取“教育援疆”为切入点,可以说抓住了南通援疆的重点和亮点。

医疗援疆也是南通援疆前方工作组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他们把改善当地人民的医疗状况,提高当地人民的健康水平作为工作的另一个突破口。南通不仅派出最好的医生援助伊宁,而且探索出一条“经验不保守,技术不带走”的经验,更好地发展当地的医疗事业。

二是善于描写普通人形象。《和你在一起》中的主角们,是一代南通援疆人,他们跟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家人一样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作者善于在普通中发现不普通之处、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之处,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又没有人为拔高,刻意美化,真正做到了可信可亲,可敬可佩。比如57岁的语文老师汤振洪,虽然超过了援疆干部的年龄限制,但仍披挂上阵,老将出马,为伊宁二中的学生尽心尽力。伊宁二中校长周云旗提出“三年三突破”的目标,其中一个突破就是三年内要有伊宁二中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实现了伊宁二中历史上零的突破。这些人物形象是令人信服的。

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当数作品主人公张华。张华是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一名普通基层干部,他没有让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但是正是他那些平平凡凡的工作,体现出他的奉献精神、家国情怀。他一次又一次地申请延长在伊宁工作的时间,把自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伊宁人,情感里多了一份“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舍不得,放不下,离不开”。张华身上集中体现着我们南通人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是以“莫文隋精神”为代表的南通精神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

第三是语言平实而精致。这部作品的语言,既富有诗意、饱含深情,又非常平实,很接地气。作品的“引子”部分本身就是一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整部作品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最平常的故事,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023-04-17 ——读周桐淦长篇报告文学《和你在一起》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2318.html 1 3 从“莫文隋”到新时代援疆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