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必华口述 丁德全整理
刘季平曾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山东、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常务副部长、代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原文化部顾问、首届陶行之研究会会长等职。
我与刘季平相处的几天,主要是陪刘季平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刘逸东。1962年夏,刘逸东老人患重病,刘季平得知后特地请假回家看望。当年9月3日(农历八月初七)晚,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的刘季平回到家中,我一直陪伴着。开始几天,刘季平主要是料理家务,接待前来看望他父亲的亲朋好友。到了农历八月十三晚上,刘季平问我会不会下象棋,我答道:“会,刚学的。”第二天上午,我带上象棋和刘季平下了起来。刘季平夫人吴瀚在旁边看着我们俩下棋。刘季平话不多,吴瀚则有说有谈。听吴瀚介绍,她在安徽省信访处工作。我向他们汇报说:“我们丛家坝有一个顺口溜叫‘要得公,就找刘逸东。”刘逸东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正月十八日。他家于1915年从袁家庄迁居革命老区江苏如东双甸镇丛家坝西坝。我与刘逸东相识,那是在1945年,当时废保甲建村时,我担任丛坝乡英雄村的村长,经常到他家去拜访。刘逸东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1927年后,两个儿子刘季平、刘明凡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1942年11月,时任苏中行署文教处处长的刘季平曾陪邹韬奋在双甸北乡魏家庄薛达山宅对邱升中学迁来的学员讲述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新中国成立后,刘逸东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二、三两届连任,直至去世)。刘老也常对我说,办事不要有私心,要公道,忠厚的人不要欺,恶的人不要怕。
吴瀚接着对我说:“季平像他父亲。”并讲述刘季平在安徽省委负责鉴别工作时的一段故事:
刘季平听说有一个粮站不按国家标准供应粮食(当时标准供应细粮即大米20%,粗粮即杂粮80%),细粮开了后门,只供应粗粮,还扣斤短两。听到这消息后,一天,刘季平吃过早饭,换上便衣,来到这个粮站排队,遇上一个买粮的老头儿,刘季平就问他:“你买多少粮?”老人告诉他“买五六十斤”。刘季平说:“你粮卡给我,我帮你开票。”老人不给,并说:“这是我的命根子,怎能给你?”刘季平说:“不要怕,你给我,不要你的钱,你排在我的后边,拖住我的衣服,我就溜不了。”事后,刘季平拿着这张粮卡去开票,果真全是杂粮,刘季平就问粮站工作人员,细粮哪里去了,相互发生争执,粮站工作人员就骂起刘季平说:“你破坏粮食市场。”粮站报到派出所,派出所来人把刘季平抓去。中午时,他们去吃饭,叫刘季平拾砖头。后来,刘季平对派出所人员说:“我认错,你们行行好,麻烦借个电话给我打一下。”派出所人员说:“电话在那里,你打吧。”刘季平将电话打到省保卫处,很快来人接了回去。后来,这个粮站和派出所都进行了改组。此行动在安徽影响很大。
吴瀚说:季平在安徽出了这个“洋相”。听了吴瀚的一番叙说,刘季平在旁边笑了。
刘季平爱留长胡须。下棋中,我还问起了胡子怎么长得这么长。刘季平说:“我早就刮了。”他夫人吴瀚接着说,季平到山东烟台,一直未刮胡须。直到1941年才刮过胡子。刘季平怕把嘴刮伤,说现在长得好好的,就不用刮了。
农历八月十五,公社党委邀请刘季平坐船到政府去一趟,季平欣然前去。中午,公社在供销社食堂准备了一桌八冷八热的菜。刘季平知道后,坚决不吃,他说这样太浪费。后来改为四冷四热。饭后,公社党委书记陈德璜专门向刘季平汇报了工作。刘季平听着,吴瀚记着,直到下午四点结束。公社准备用船送他回去,刘季平坚持自己跑回去。我陪他们从公社向东北跑到烈属吴连生家看望其家属,逗留一小时后,继续跑到家。吴瀚在途中说:“季平跑路不快,跑的是镣步。”因解放前刘季平坐牢多年,变成了镣步。刘季平听着,笑了,一直步行了三四公里才到目的地。
农历八月十八下午,安徽省委发来电报要刘季平速回,第二天他们便返回。
刘季平回安徽后,刘逸东老人病情渐渐加重,刘老对我说:“我死后,一不做斋二不穿白,用黑纱。”1962年9月26日(农历八月二十八)刘逸东病逝,终年77岁。公社党委专门在他家召开追悼大会,乡里自发参加的有上千人。
回想当年接待刘季平的几天,他的一言一行使我深受教育,至今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