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云
信息爆炸时代为什么仍然要读书?这有点像是一个伪问题,就好像问:空气被污染了为什么还要呼吸?水源不纯净为什么还要喝水?阅读、思考、探索、创造,这是人类作为地球最高等的智慧生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面对数字洪流的席卷冲击。据悉,全球每天产生的互联网数据以百亿亿字节为单位。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过载,短视频泛娱乐化带来的“奶头乐”和“多巴胺陷阱”,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阅读耐心,被困在信息茧房不自知。面对不同观点、面对篇幅长些的文章,总读不下去。而阅读耐心的丧失,加上大行其道的人工智能代替越来越多的信息整合和分析,必然导致个体阅读能力的降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从而拉低整体国民素质。所以,越是在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时代,越需要我们主动、持久、深入地投入阅读,撇去浮躁和戾气,提高思考力和辨识力,把稳个体的精神底盘,筑牢社会的精神家园。
比起时间和精力,阅读更需要的是自律和毅力。习惯了八小时之外的“葛优躺”和刷手机,有没有勇气去突破舒适区,在现有的知识架构、思维惯性之外,再辟一个求取新知、挖掘潜力的新空间?有没有毅力去克服三分钟热度,把阅读变成生活习惯,就像每天必须喝的水、必须呼吸的空气一样,变成生命的本能需求?我们常说,一个人是否真正衰老,不能单看其生理年龄,更要看其是否失去求知和探索的热情。对个体如此,对社会更是如此。坚持阅读,不断打开眼界和格局,不断更新看问题、看世界的视角,不断开拓自我潜能,不仅能让个体摆脱躺平摆烂、未老先衰的困境,保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也有助于形成全民爱阅读的社会风尚,让城市迸发新活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东坡先生所言不虚。一个人外在的仪态仪表可以短时间内修饰,但气质没法快速改变,因为这气质里包括他/她独特的审美品位、辨识力、价值观、公民素养等等,只有长久、去功利化的阅读才能带来气质的涵养和提升。对城市也是如此。比高楼广厦、耀眼霓虹更吸引人的,当然是数目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的图书馆、书咖、书房等公共阅读空间,以及内容越来越丰富、有趣有料有意义的阅读活动,当然最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在地铁、候车室、公共绿地等城市角落安静读书的人们。因为只有人,才是最美的风景线。
时代在轰隆隆向前。科技改变了阅读载体,不论是竹简、金石、纸张,还是屏幕,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而是对“读书”这件事本身的热爱。一年一度的“4·23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让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想一想:在如今这个时代,我是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