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民间写真

祖父的“名言”

□孙同林

五月,是劳动者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祖父。

记忆中的祖父,总是在劳动。记得祖父常说的一句话:“人是病死的,不是做死的。”祖父这句普通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确立了我的人生方向。

我的曾祖是清末秀才,在家里开过私塾,但他英年早逝,造成了我的祖父失学,少年时就过早地挑起了家庭重担,最终成为一个识字不多的农民。祖父十五六岁时到人家学木匠手艺,三年后就成了村里有名的木匠,至今不少人家还保留着祖父当年的手艺痕迹,一张桌椅、一只木盆、一个木桶……每当人们谈起这些家什,忆起祖父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也是祖父热爱劳动和他当年爱说的那句话:“人总是病死的,人不是做死的。”

我家兄弟姐妹多,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有四个人上学,学杂费负担很重。父亲想让姐姐辍学,祖父舍不得,他找到我们学校领导,把学校里的木工活儿揽过来,祖父用他的劳务抵我们的学费。

学校里有一个木工房,祖父就整天在那里劳作。当时的课桌都是硬杂木制成的,全凭手工制作,锯、刨、斫等工艺,没有一样是不费力气的。我每次看到祖父的时候,他的脸上总是挂满了汗水。夏日里,祖父时常光着膀子做活,黝黑的光背上沾满了木屑,汗水把木屑流淌出一道道小沟。有几个年纪大些的老师,常走过去跟祖父拉呱,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歇歇吧,可别累坏了身子。祖父听了并不歇下手里的活,一边呵呵地说:“人老了,再不抓紧做,就没得做了。”接着就是他的那句话:“人啊,只听说病死了的,还没见有做死了的咧。”老师们都知道他用这句“名言”,也就时常有意要他说出这句话,于是齐齐地笑起来,互相逗趣说:“‘人总是病死的,人不是做死的’,这可是一句名言呢,一句劳动人民的至理名言啊。”

在家里,祖父也总是舍不得有一点空闲。当年,我家养有一头老黄牛,祖父每天煮好早饭,还要去放一会儿牛。为了减轻祖父的负担,我就主动起早帮祖父看牛。祖父不让我看牛,他怕影响我读书。我把手里的书举起来给他看:我带着书呢,看牛、读书两不误。祖父见了,高兴地笑着说:嘿嘿,这才像我家的孩子,多做点儿事不会伤人的。记住,人是病死的,没有人是做死的。

祖父一生经历是很坎坷的。祖父在三十岁上才娶了我的奶奶,到他三十七岁的时候,奶奶病逝,撒手丢下三个孩子,这时,我父亲七岁,叔叔四岁,孃孃才五个月。在那贫穷的年代,一个人养活一家四口谈何容易。祖父却硬是既当爹又当妈,把孩子们拉扯大。抗日战争期间,贫苦出生的祖父积极投身革命,秘密加入了党组织,在村子里从事革命活动。在我父亲十八岁、叔父十五岁那年,祖父带头把两个儿子送上了部队。1948年夏,叔父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少年丧父,中年丧妻的祖父,又遭遇上了晚年丧子的打击,人生的不幸都让祖父摊上了。但祖父没有被击垮,更加坚定地为革命工作,1950年祖父被选为县政协常委,任职期间,祖父时常步行数十里、上百里去县里参加会议。领导们很担心他的身体,怕他年纪大了且路途远过分劳累,有时安排他会议结束后过一宿再走,祖父却说:“你们不要怕,我的身子骨还硬着呢,入党时不是说过吗,要为革命奋斗终身,这点累算得了什么呀?再说,这人啊,就是不识好,你越懒他就越怕苦,你越拼命做,他倒也罢了!”也许这就是祖父那句“名言”的雏形。

祖父一生践行他的这句话,最后还真应验了,他没有死于劳累,而是死于心脏病,那年,祖父七十四岁。

今天,当人们为五月歌唱、为劳动者歌唱的时候,我更加怀念祖父,怀念他的那句“名言”。

2023-05-1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5408.html 1 3 祖父的“名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