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民间写真

故乡的榆树

□徐新

苏轼43岁时被乌台诗案绊倒,在狱中借物抒情写下《榆》诗,“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谁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诗句反映了苏轼由讨厌榆树,转变为点赞榆树的不惧风霜、傲然挺立的品质,表现出他对自己清白的自信。和他情深义重的弟弟苏澈为了抚慰他的心灵写下如下诗句,“凛然造物意,岂复私一木。置身有得地,不问直与曲。青松未必贵,枯榆还自足。”枯榆尚且在凛冽的秋风中自足,等待来年,希望苏轼身处困境时,不要对未来灰心,不要自暴自弃。四个月后,苏轼终于被释放了。

苏氏兄弟钟情的榆树实在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树,它对土壤、气候没有任何特殊要求,随遇而安,低调不张扬。不论南方北方,天涯海角,高原平地、山坡谷地、房前屋后,只要一隅安身,就心无旁骛地生长、生长,顶起一片绿色,遮挡一处风雨。如今美化城市景观、盆景塑造都有它的身影。

和煦春风吹拂大地时,榆树的枝枝丫丫苏醒过来,状若铜钱的榆钱仿佛一夜之间全部冒了出来,一簇簇、一团团、薄薄的、嫩嫩的,被根根细细的枝条串在榆树的枝丫上,密密匝匝、挤挤挨挨,泛着淡绿色的光辉。轻风吹过,晃晃悠悠,宛如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不断诱惑着人们的味蕾。“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记得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带着竹竿和篮子结伴去撸青青的榆钱。伸手可及的,我们直接撸,够不着的枝条,用带钩子的竹竿将它折下来。一些淘气的小伙伴没有那么好的耐心,“噌、噌”地直接爬上树折下枝条撸一手心的榆钱,一股脑塞进嘴里,然后再腾出手来折上一树枝榆钱,随手往下扔,满足树下小伙伴们的需求。湿湿的、绵绵的、甜甜的,那清香的味道,迅即在嘴里氤氲开来,回味不绝。渐渐地,嫩叶长出来了,那些成熟的榆钱变成了片片银白色的银钱,满树银光闪闪,耀眼明亮。劲风吹过,摇曳枝丫的银白纷纷洒落,如同雪花般飘落,正如韩愈《晚春》所言:“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到了夏天,榆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仿佛撑开了一把浓荫大伞,遮挡酷暑阳光,于是榆树成了鸟类、昆虫的栖息地。每天清晨,鸟儿们欢快而清脆的鸣叫声唱响了夏日协奏曲,一点点,一串串,独吟与合鸣交错,悦耳动听。灵动的鸟儿还在枝叶间跳过来、滑过去,追逐嬉戏,真是自由自在。到了夜晚,树下又成了人们休闲纳凉、聊天闲谈的好去处,皎洁的月光从树枝的罅隙流泻下来,如一片碎银匝地,摇曳不定。孩子们则躺在椅子上,望深邃的天空、数眨眼的星星,一会儿便进入甜甜的梦乡。

一叶而知秋,当无边萧瑟的音符随着秋风起舞,枯黄的榆树叶簌簌地飘飞下来,如铺满了一地碎金,明媚的秋天抓住最后的机会装饰着榆树的一枝一叶。

凛冽的寒风肆虐大地时,树上树下一切都安静了下来,枯萎凋零都融入泥土销声匿迹。榆树裹着粗糙嶙峋的树皮,树枝横斜,疏影交错,枝头上挂着零星几片枯黄的叶子,但它依然在瑟瑟寒风中坚守着,坦然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令人肃然起敬。

榆树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类把它当作好朋友,不仅榆钱可以食用,榆树叶甚至榆树皮也是饥荒之年人们饥不择食的救命物。《尔雅》里就记载:“荒岁农人食之以当粮,不损人。”榆树被剥得皮开肉绽也从不吝惜,来年依然竭尽全力为人们聚集更多的榆钱。我小时候也吃过母亲做的榆钱窝头。她用清水将榆钱淘洗干净,然后,把榆钱、葱花、盐掺放在玉米面里,搅匀和成面团,揉捏成一个个窝头,放到锅里蒸。锅盖边冒出的热气清香诱人,蒸熟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往嘴里塞。过去,榆钱是粮食的补充,现在衣食无忧,榆钱又成了人们调剂口味的有机食材,如榆钱饼、榆钱馅包子、榆钱粥等,频频现身餐桌。难怪当年欧阳修尝过榆钱粥之后,都会发出“杯盘饧粥春风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感叹。

榆树全身是宝。榆花、榆钱、榆叶、榆皮均可入药,远至西汉,近至明清,对此都有文献记载。

“寂寞春风花落尽,满庭榆荚似秋天。”又到了榆钱飘飞的时节,那带着榆钱儿甜丝丝味道的美好童年记忆再次齐齐袭来,历久弥新。

2023-05-1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5413.html 1 3 故乡的榆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