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谔
最近参加了去四川的采风活动,历时6天。一路走来,感觉激情不再,只有三星堆硕大的青铜面具给我片时的震撼,文殊院两侧游廊里复制的“护生书画”引发过我悲悯与沉思。
还记得2004年9月,我曾有过一次“孤独”的巴蜀之旅。宿于峨眉山下的那个晚上,星空幽蓝,在铺天盖地的虫鸣包围中,我坐对松声山影,创作了国画《松石图》。虽是写生,实是写心,是眼前景象点燃了我内心的情感。当时有记曰:“白天接了一个令人气愤的电话,晚上便画了这张画。我的决心会像画中的巨石一样坚固,我也终会有枝繁叶茂的一天。”登罢峨眉,来到眉山的当晚,投宿于与三苏祠一墙之隔的眉山宾馆,在客房逼仄的地毯上,我创作了国画《蜀中所见》,是途中所见风物的忆写;又作榜书《峨眉金顶》四字,书风大异往昔,颇多东坡行书风味;又有草书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豪放阳刚中杂有淡淡的惆怅。回到南通后的当晚,一杯薄酒之后,又以狂草笔法作国画《蜀竹图》,蜀竹高耸入云,梢头孤零的叶子在一片空阔中舞蹈摇曳的风姿至今不能忘怀。
文人采风,也许可溯源至两汉时期设立乐府采诗的传统。《汉书·艺文志》说:“自汉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所采之诗,即民间歌谣,是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个重要途径。《汉书·韩延寿传》:“(延寿)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延寿欲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颜师古认为:谣俗即闾里歌谣,政教善恶。换一个角度看,也正因为这些歌谣咏唱的是真实的情感和人生感受,所以才值得采集和研究,以资政治。
同行的朋友听到我“缺少激情”的感叹后安慰我说:“这是年龄不同了,开始变得思虑深沉的缘故。”如果真如其所说,那么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深沉的思索,可以视之为人之激情达到了高级阶段的自然反应,是激情的另一种形式。但如果真的是缺少激情,把寻找艺术创作的兴感和源泉、激发思考的采风活动看作是无关痛痒、走马看花式的观光,则意味着创造力正在消退,心灵开始变得麻木。因此,如何重新唤起采风者内心的激情,是一个值得活动组织者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且须从主因(采风者个人因素)及外缘(方式、外部环境等)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