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海关十年报告》对张謇和大生纱厂的最早介绍

1922年5月25日,前来祝贺张謇生日的美英德日等国嘉宾与张謇合影。

□朱江

《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出版后,通过上海、香港、横滨、新加坡、不莱梅、伦敦等地的书店出售,是大生纱厂早年社会形象在海外和在华外国人中的重要塑造者。

《海关十年报告》,是旧中国海关资料中核心的部分,先后出过5辑,涉及时间分别为1882—1891年、1892—1901年、1902—1911年、1912—1921年和1922—1931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开放口岸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海关十年报告》先后有3辑的内容直接记录了张謇与南通的情况,涉及张謇成为状元、大生纱厂的经营、南通社会发展的起伏等,尽管篇幅不是太长,但叙述精到,视角独特,几乎聚焦了张謇事业的精华。

1904年出版的《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的江海关部分,出现了关于张謇和大生纱厂的介绍,共有三处,其中有关大生纱厂1899年开工后的经营状况,是笔者所见到的正式出版物中,西方人对大生纱厂最早的关注和评价。

第一处出现在第504页:这10年里,张謇,一位通州人,高中了状元,他是在1894年获得这个殊荣的。

第二次提到张謇,是在文章的最后,第526—527页,在过去10年里升职的20位江苏人名单里,最后一位是新科状元张謇。

关于张謇的简要介绍,是出于《海关十年报告》编写的例行要求。如果张謇仅仅是个状元的话,也许就淹没在史料中了。1895年张謇受张之洞的委任,筹办大生纱厂,开启了探索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征程。大生纱厂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代表性企业,因此受到了《海关十年报告》的关注。

关于大生纱厂的叙述,则是置于江海关所辖区域内的地方工业化背景中。报告用了很多的笔墨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前后,本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主要是缫丝业和棉纺业。在棉纺业方面,除了介绍几家外资企业外,对位于上海的机器纺织局、华盛纺织总厂、裕源纱厂、大纯纺纱厂、裕晋纱厂等华资企业也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文章里提及:

在过去五年中,上海有些华资纱厂获得了少量的利润。特别是刚刚过去的12个月内,它们发放了平均高达5厘的股息。

除了上海的这些纱厂外,下列地方各开设了一家华资纱厂,苏州、杭州、宁波和通州。这些纱厂看来都有可以获得利润的条件,其中收益最好的是通州的纱厂,因为该厂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棉花产地,1901年已能发放7厘股息。

这些,就是直至目前为止在第一次试图沿用外国方式大规模建立中国地方工业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事实。由于此事涉及大量资本,大家也一直对此甚为关注,所以才用了这些篇幅加以叙述。

《海关十年报告》不惜篇幅详尽介绍上海的棉纺织企业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在早期工业化过程中,棉纺织业是主要的产业,更主要的是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当时全球性的产业。仲伟民在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的著作《棉花帝国》的中文序里评述说:棉花产业不仅是工业革命的摇篮、杠杆和跳板,而且在现代世界的形成过程中,还主导了世界贸易。与茶叶、鸦片、咖啡、糖、瓷器等商品的生产和贸易比较,只有棉织品才是真正全球性的商品,只有棉织品才引致了生产与加工环节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只有棉织品能够调动全世界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负责国际贸易监管的海关,对此显然了然,加以重点关注。

张謇在创业伊始,客观上就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棉花帝国》提到,到了19世纪末,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面对进口棉纺织品对国内手工业的压力,有着建立工业经济的愿望,巴西、日本、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家和资本家寻求用国内生产取代进口的办法。《棉花帝国》随后以张謇作为中国的例子:“张謇对大量棉纱和棉布进口表示关切,特别在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建立外商独资棉纺厂的规定之后,他主张国内工业化,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在自己的故乡南通建立了纺纱厂。”

《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的作者是时任江海关税务司的好博逊,写作时间为1901年12月31日至1902年12月15日,这是一位在中国生活、工作时间很长的英国人。从好博逊拟写的报告看,他是敏锐的,眼光也是独到的。他从上海及周边地区近代工业的起步,体会到了中国社会区域性工业化的兴起。就南通而言,事实也的确如此,大生纱厂开工后连年盈利,带动了南通其他工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南通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的整体进步。《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为英文版本,出版后通过上海、香港、横滨、新加坡、不莱梅、伦敦等地的书店出售,是大生纱厂早年社会形象在海外和在华外国人中的重要塑造者。

(作者单位:南通市档案馆)

2023-05-1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6187.html 1 3 《海关十年报告》对张謇和大生纱厂的最早介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