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百年南通中学毕业证

□陈佳怡

在南通市档案馆实习的日子总是充满惊喜与意外。我所在的部门名为征集编研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大项目、重要人物档案。因此,征编处所在的办公室时常会被当作“接待处”,迎接来自不同领域、从事不同工作的市民,接收其捐赠的各类档案。对我这个初入社会的学生而言,听捐赠者真情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档案背后的故事,着实是一件新奇、有趣又动人的事。

在来馆捐赠的所有人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当属原南通市委党校教授季建林,因他今年先后两次捐赠了珍贵档案。季教授第一次来馆是在一个忙碌的上午,因为半小时后就有一个重要的会议,所以与他会面的时间显得有些局促。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我刚刚步入实习的第五周,正为即将在会议中发言感到紧张与不安。依照约定好的时间,季教授拎着两个大袋子出现在征编处,他打算向市档案馆捐赠一批红色档案。由于时间紧迫,季教授并未落座,而是手持档案,站着为我们介绍其特别之处。听着他从容而清晰的讲解,我内心的焦躁好像被抚平,逐渐生出了自信与勇气。下午,当我协助办公室的老师清点完这批档案,才知总数量竟有140件之多,其中包含了题字、信函、书籍等不同类型,所蕴含的价值不可估量。

季教授第二次前来,又为征编处带来不少档案。他特地将其中的一页纸单独取出,平铺开向我们展示。原来,这是一张极为罕见的民国时期高中毕业证书,保存完好且字迹清晰,使用繁体字、以竖排版形式书写,其具体内容为:

毕业证书

学生顾廷安系江苏省南通县人 现年二十三岁 在本校高级部修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 准予毕业 此证

江苏省立第七中学校校长史维藩

中华民国拾贰年柒月 日

此证书的所有者顾廷安,正是季教授的外祖父。在季教授的记忆里,外公是个正直、善良、有文化的人,他会刻图章、修手电筒、组装收音机,还画得一手好画,在当地很有威望。但由于文字记载的缺失,季教授对外公过去的经历不甚了解,只从亲戚和乡亲们的只言片语中得知他读过中学,还曾在杭州上过美术学院,可见外公在1949年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张高中毕业证书便是一个佐证。

仔细观察这张毕业证书,我发现上有三枚形状不同的印章,正方印为“江苏省教育厅”公章,长正方印为“江苏省立第七中学校”公章,椭圆印则为校长史维藩的私人章。民国十二年的江苏省立第七中学校,在其成立初期名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校”,它是如今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前身。据南通中学官网介绍,江苏省立第七中学校始建于1909年,是通过官绅公筹、名贤捐助创建的南通第一所推行新式教学的公立中学校。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张謇先生提议创立公立学校,并与其兄张詧带头捐款,经过8年的商讨、规划与落实,这所学校才最终建成并投入使用,接收第一批学生共47人。张謇先生以“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不断在南通设立各类学校,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季教授的外公便是其中之一。

季教授认为,在当时,一个农村的孩子如果没有好的成绩和一定的经济条件,是不可能到南通城上省立中学的。毕业证书的颁发日期距今整整一百年,在这期间季教授一家三代人搬家几十次,这张证书却依旧保存完好,可见外公对证书的爱护与重视。那到底是什么使得具有良好出身、高文化程度的外公在解放前夕破落为赤贫?听着季教授的叙述,我不禁对他外公过去的经历产生了好奇,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历史已难以查证,遗憾终究无法弥补;令人庆幸的是,这件事能够给予后来者启示。一张薄薄的毕业证书,为我们揭开了季教授外公人生的冰山一角,假如想要继续窥见其掩藏在海面下的部分,便需要更多档案作为支撑,整理、保存与传承档案的意义便在于此。话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起张謇先生,他超前的档案意识使得大生档案较为完整地留存至今。如今,大生档案已然成为学界研究张謇本人、研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甚至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大生档案也是一个动态概念,有其逐步丰富与完善的过程。季教授此次捐赠的毕业证书,以小见大,从全新角度诠释了张謇先生当时大力兴办教育的意义,是对大生档案内容的有益补充。

2023-05-2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6456.html 1 3 百年南通中学毕业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