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范洲古村:龙游河畔遗珍美

□彭伟

时入初夏,天气欲热,范洲村(又名杨洲村)传来一则“清凉”的消息:连接挖出两口古井。这座古村,湮没于悠悠的历史长河里,隐藏于青青的田园麦浪中,像一颗龙游河畔的遗珠。新现的古井也好,旧有的古迹也好,都像易碎的琉璃,像宝贵的遗珍,像沧桑的老人,散落乡间,轻轻地叙述着范洲古村的往昔今朝。我闻声而来,踏过阡陌,越过河沟,进入古村,观赏黄梅,品尝肥杏,静听旧事。

在路边的一间客厅里,友人向我热情洋溢地解读古村的历史文化。他取出一个泛银的铁皮箱,从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册纸张脆黄的家谱。这是《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首卷,1920年上海石印本。我存有新修本《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不过旧版首卷中的两三幅插图,我还是初见。其中一幅折页地图,名为《范湖洲全图》。范湖洲位于如皋南乡。以图为据,以河为界,范洲村占据范湖洲西南部广袤的区域。整个村落呈扇形,像一片当地秋后发黄的银杏叶。图中水系发达,水网纵横,好比银杏叶中的经脉,清晰可见。时至今日,范洲村周遭环水:西北两侧毗邻龙游河,东北两侧紧靠船河、南大河。三条河水沐浴阳光中,粼粼白光,闪闪发亮,恰如银杏叶装裱,周边烫银,煞是美妙。

范洲村的起源,离不开水。顾名思义,从范湖洲到范洲村,湖字取自水,范字取自姓。至于范字的缘起,还有一段传说。2500多年前,范蠡携带爱妻西施逃出吴国,渡江上岸,途经如皋车马湖,丢弃车马,泛舟湖上,入海北上,前往齐国。那片湖上泽国,便是范湖洲。范湖洲人心心念念,不忘范蠡旧话。2000多年后,一位名叫朱龙鼎的文人,吟唱《范湖洲怀古》:

我家范湖上,累世三百年。范湖亘古名,由来范蠡传……一岸江之北,车马尽弃捐。惟有一西子,携上五湖船。

我的耳边回荡着怀古诗作,眺望窗外良田美景,青秆无垠的麦田,碧叶满枝的竹林,还有那点缀乡间的绿沟灰路、红房粉花,谁敢相信25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片湖水呢?我不禁默默唏嘘:沧海桑田,湖乡巨变。

论及古村的巨变,朱氏一族的贡献重大。元末天下大乱,大儒朱熹的族裔——朱显良、朱显忠兄弟,经过商讨,各司其职,一位尽孝,一位尽忠。哥哥朱显良率族人从芹湖移居范湖洲,躲避兵燹,繁衍后代,延续家族血脉。弟弟朱显忠离乡反元。他先投张士诚,后依朱元璋,成为明朝开国功臣。《明史》《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均有记载,朱显忠坚守文州,宁死不降,壮烈阵亡,获封镇国将军,民间俗称镇国公。范湖洲朱氏族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文武双重基因”——朱熹的新儒家思想、朱显忠的忠君思想。朱氏族裔中,又涌现出农学先驱朱祖荣、新诗人朱英诞、外交家朱其文……

一位位乡贤,一位位族人,为范洲村留下不少遗珍。在友人的招引下,我先前往朱家东园的两处遗址参观。东园是朱祖荣的家园。他是清末的农学家、实业家、教育家,一度携手罗振玉、张謇等众多名人,发起创办农学会、《农学报》。朱祖荣还撰写《蚕桑问答》,将乡人的养蚕经验推广给国人。他又创办广宁源靛业、广福木业等公司,修建码头,促进上海、如皋两地之间的贸易。在他的东园中,拥有范湖八景之一的水竹庵。如今幽幽梵音已经远逝,赫然入目的是水竹庵中遗留下的两处老建筑——玉皇殿与金刚殿。

玉皇殿为明代建筑,仅有一层,黑瓦黄墙。屋檐外围东端嵌入一块大方砖,上面刻有斜体的镂空“卍”形及夹入其中的荷花图。屋檐正中下方,悬挂着黑色匾额,上书擘窠大字:玉皇殿。自门而入,室内宽敞,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黑色木柱、黄色横梁。柱础不是常见的石头,而是鼓起的木料。专家由此断定玉皇殿属于原汁原味的明代建筑。我伫立殿中,抬头仰望,鳞次栉比的黑砖下是杉木平梁、四椽栿,散发着浓浓古味——黄色的表皮中夹杂着黑、白、黄三色相间的涟漪纹路。平梁与檩条交汇处是左右对称的精美木拱:花叶连体,形似画舫,顶头翘起,形成龙舟。此类建筑,在华北江南,也许不少,不过在江海大地,已很罕见。

走出玉皇殿门,近望隔壁的金刚殿,风格迥然。金刚殿本是一幢两层小木楼,后不幸被毁。本世纪初,乡人重建金刚殿,造型力求保持原貌。侧面望去,金刚殿上部外墙,像一顶三角形的官帽,中间绘有兰花,外延的翘壁,像是一对帽翅。正面又看,上下两层均为正方体,上层已有清末民国的建筑范儿——白墙中是一扇上圆下长的空门,像两个大问号拼凑起来的,别致、雅致、精致。门前的阳台圆柱,仿佛一行国际象棋,次第排列着,彰显着西洋味。一位耄耋村民,见我来访,向我深情追忆了东园里毁寺兴学的往事。他吐出一口如皋方言:“朱祖荣,又叫朱阆樨,我俫都习惯叫他‘阆二爹’。”说起“阆二爹”,他略有停顿,满满敬意,溢于言表。他继续说道:“清末那会儿,张謇、沙元炳在南通、如皋兴办学校。阆二爹向友人们学习,经商盈利,回馈家乡。他将玉皇殿、金刚殿改作小学堂,每年招收上百名学生,出资聘请师范生前来执教。我小时就也在这里读过书。”话音刚落,一只白鹳掠过白云,消失在远处的树丛中。就像鸟过无痕,人的生命会作古,会消亡,但他的品质、善行不会消失。雁过留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留下像老人口中“阆二爹”的美德。

“快来看,这后面还有口古井呢!”在友人的惊奇声中,我绕到玉皇殿的背后,见到那口数日前被发现的古井。古井口形独特:一半是稍窄的三角形,一半是稍宽的半圆形。此井故名“龙眼井”,大约挖于清末民初,恰逢小学堂初建。农家流传着“二月一,龙睁眼;二月二,龙抬头,雨水来”的说法。古井在此,或是祈求雨水,又或是长辈望子成龙,希望学子金榜题名,循着井口的指向,远走高飞。今日观井,望水思源,谁还不会缅怀那位造福乡梓的“阆二爹”呢!

美好的传说、美观的建筑、美妙的古井,融入朱氏族人的美德,汇成龙游河畔一幅美丽古老的倒影——范洲古村。

2023-05-2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6455.html 1 3 范洲古村:龙游河畔遗珍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