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通海”地名知多少

□李元冲

“通海”地区,一般指南通和海门地区,有时也包括启东地区。但历史上也曾有特定的地区冠以“通海”之名。本文收集了一些“通海”地名及其来历,以供参考。

“通海”地区,一般指南通和海门地区,有时也包括启东地区。但历史上也曾有特定的地区冠以“通海”之名,在这些“通海”地名中,目前有的在南通市区和通州区,有的在海门区,但也有的在启东市。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南通、海门曾经的管辖范围有关。为全面了解和研究南通、海门和启东的地名史,笔者收集了一些“通海”地名及其来历,以供参考。

通海垦牧公司

通海垦牧公司是张謇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创办的集垦务、牧务、农学堂等于一体的一个公司,公司位于当时丁荡(今属启东吕四港镇)南、川流港(今属启东近海镇)北之间的黄海边上,总面积为12.33万亩,即今启东海复镇地区及吕四港镇、近海镇的部分地区。从现在看,这个地区和今天的南通、海门市域没有任何关系,但历史上“通海垦牧公司”曾在通海交界处。

启东建县于1928年,也就是说通海垦牧公司成立时,还没有启东县,这个地方当时是通州(后称南通)和海门管辖的地方。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海门设厅时,与通州(后称南通)的划界是东西向的,其界限的主要标志是通海界河(又称海界河、通海河),海界河东端以黄海入海口的蒿枝港(今启东海复镇境内)为起点,北属通州,南属海门。而蒿枝港处在丁荡和川流港之间,所以垦牧公司正好地跨当时的通、海两地。

通海工委和行署

通海工委和行署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10月—1945年1月。1938年日寇占领江北,南通、海门相继沦陷。为了抗击日本鬼子的侵略,1941年9月,苏中四地委决定整合通、海地区的地方抗日武装组建江海挺进支队,并在敌人统治的核心地区开辟同情区(统一战线区域)。为此当年10月,苏中四地委决定建立通海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通海工委)和通海行政公署(简称通海行署)。通海工委和行署辖地:东起青龙河,西至狼山,南临长江,北迄老通吕运河(该地区现为南通市区和通州区南部,海门区西部地区)。1945年日本鬼子败局已定,通海形势好转,当年1月,苏中四地委决定撤销通海工委和行署,通海工委和行署在完成了它三年多的使命后退出了历史舞台。通海工委和行署的辖地从今天看包括:南通市的开发区;通州的张芝山镇、川姜镇等地区;海门区的经济开发区、海门街道、三星镇以及三厂镇、常乐镇等部分地区。通海工委和行署当年地跨通海两地,现在该地分属南通市区、通州区和海门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海工委和行署是中共江苏省委因抗日战争需要而设立的临时辖地,时国民党方面仍是南通县和海门县,没有类似设置。

通海乡

1949年10月,南通县政府设通海乡(小乡),为全县159个乡之一,乡政府所在地为张芝山镇。1957年在小乡并大乡中,通海乡合并周围三个小乡后,成立大乡——通海乡,为全县47个大乡之一,乡政府所在地仍为张芝山镇。1959年改称通海人民公社,1983年复称通海乡。1984年5月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通海乡,建张芝山镇。自此存在了35年的通海乡(公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退出了历史舞台。通海乡(大乡)东靠川港乡、南临南星乡、西北为小海乡、西南是竹行乡,北有姜灶乡。从今天看该地和海门没有边界接壤,那么为什么冠以“通海”之名?

这与清代海门设厅时与通州的划界有关。据《海门县志》记载,海门设厅时,在通州割让的19沙中,其中就有川港西沙和小浅沙,这两个沙的位置正是在今南通市竹行镇和通州区张芝山镇境内。川港西沙的位置,并不是今天的通州区川港镇一带,海门设厅时的川港镇一带还是一个大海湾(川港湾),川港西沙在川港湾的西南部(小浅沙是从川港西沙上向东涨出来的沙洲)。乾隆四十年(1775)徐文灿筑徐公堤时,西接堤就在小浅沙上的凉棚镇(又称草棚镇,时属海门),凉棚镇西北1里许是张芝山镇(时属通州,今凉棚镇已成为张芝山镇镇区的一部分)。1949年通、海划界时,该地划归南通县,因考虑原属通、海两地,故取名“通海乡”。

通海区

1957年10月在区乡合并中,南通县政府决定撤销川港区、紫琅区,建立通海区,时通海区成为南通县8个区之一。1958年撤销区级建置后,通海区改名通海片,1961年9月又恢复通海区建置,1987年2月南通全县再次撤销区级建置,通海区也随之撤销。自此存在了30年的通海区(片),完成了历史使命而退出了历史舞台。通海区下辖通海、川港、先锋、姜灶、小海、南星、竹行(已划属南通市开发区)七个乡。这七个乡中,南部的两个乡——南星乡和竹行乡大都是当年的海门地。清《光绪海门厅图志·地置志》在讲到海门的所属镇时曾有这样的表述:“南安沙者曰大成镇(今名南星镇,曾为通海区南星乡乡治属,现属通州区张芝山镇南星村)、大安镇(今南通市开发区竹行镇大安村)”,说明大成镇、大安镇在当年的南安沙(海门设厅时通州割让的19沙之一)上。

另外在当时通海区的范围内还有南通县的良种场、种畜场、长洪港渔场以及省属南通农场、东方红农场等。

通海镇

通海镇是位于通州区张芝山镇(原南通县南兴乡)通海村与海门开发区(原三和乡)兄弟村交界处的一条集镇。通海镇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随着通海界河的开挖而形成的集镇。民国以前的通海镇,不仅其东边是海门地,南边也是海门的北安沙(解放后划给南通县南兴乡)。因此通海镇处在一个转角处,通海界河穿镇而过,河上有一条东西向的桥——通海桥,桥西为通州,桥东为海门,桥东桥西都有店面。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通海河是当时通海两地重要交通航道,来往船只和客商很多,所以通海镇十分热闹,镇上不仅有冠以“通海”之名的通海河、通海桥,还有冠以各种店号的“通海”商店,如通海杂货店、通海酒坊、通海理发店等等,这里聚集了许多“通海”之名。今日的通海镇虽然冷落了,但仍是通海两地人民货物交流的一个场所。

通海沙

通海沙是民国时通州和海门江外所涨出的多个沙洲的总称,也就是老洪港(当时通、海两地的分界处)两侧民国以后涨出来的沙,主要包括今南通开发区沿江部分地区,以及南通农场和江心沙农场(均属省农垦局)等地区。这一带在民国时期大多还是江中沙洲或暗沙,是在解放以后围垦的。如南通农场始围于1957年,江心沙农场始围于1960年,之后随着沉沙面积的扩大不断向前围垦,才形成今天的现状。民国时老洪港还是海门县的一个出江港口,如今的出江港口——新开港,离老洪港有15多公里,当年的出江港口现已成为一个内陆村。

新通海沙

这是从南通开发区、南通农场、江心沙农场等沿江外围又涨出来的新沙,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进行围垦的。南通和海门都进行了围垦,各自都围得了1万亩左右的土地面积。南通围得的面积,主要是开发苏锡通产业园。海门方面围得的面积,吸引了数十家国企和大型企业落户海门,如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海宝工业园区和中国能源电力装备产业园区等等。

2023-05-2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7145.html 1 3 “通海”地名知多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