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消失的水上运输工具

□程太和

英文里将船舶分成两类,一是boat,二是ship。Boat是指不带机器驱动的小船,如小驳船或游船等。Ship是指有专用引擎来驱动的大船。通常译为“轮船”。所有在公海作业的船只都被称为ship。在我们南通地区,历史上也曾有各种各样的船只,主要有:帮船、快船、机器快、黄壳儿船、手工业船、木帆船、商船、渔船、鸦船(鱼鹰船)等。

帮船

亦称班船,靠人力背纤作动力的船舶。过去,通扬运河、栟茶运河河岸上都有专门的纤路供纤夫行走,在小河与大河交界的地方还有专门的纤桥。抗战前,从如皋开往南通的客货帮船,最大的十五六吨(约六七十个客位),一般的5吨位(20客位),最小的2.5吨位(10客位)。栟茶开海安、海安开泰州的帮船吨位与此也差不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小机轮船、挂桨机船逐渐普及,帮船随之减少并逐渐消失。

快船

亦称摇摇快。此船原为浙江绍兴船(浙江人称“乌篷船”),船身狭长,头尖尾翘,船底呈尖形,行驶阻力小,有棚盖,可张帆,可摇橹。行时4人两把纤,2人1班,船上摇橹,岸上背纤,同时操作,速度较快。此种船客货兼运,可乘三四十人。开船时,常以小铜锣为号。解放前,如皋东门(靖海门)外护城河上有此类船只运行。栟茶河堡河口到海安也曾运行此船,沿途主要停靠丁所、西场、洋蛮河、立发桥等地,抗战前,每华里收费1分。

机器快

上世纪40年代,部分快船上装上马达,习称“机器快”。海安有“东班”“西班”两条班线。东班开往栟茶、掘港,西班开往姜堰、泰州,沿途集镇均停靠,每天客流量三四百人。原靠背纤之快船遂遭淘汰。40年代中期,海安新添“京川”号机器快航行海安至泰州一线,“溪顺”号机器快航行海安至南通一线。

黄壳儿船

一种装有棚盖,设有锅灶、铺位的班船。乘客食宿皆在船上,载重5吨,日行25—30公里,顺风张帆,顶水背纤,最大的十五六吨,载客五六十人,最小的2.5吨位。

手工业船

解放前,手工业船具体可分为铜匠船、锡匠船、斫糖船、把戏船、郎中船等。此类船只,均为住家船,多分布于通扬河、栟茶河、串场河沿岸的集镇附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老家所在地丁所集镇的栟茶河边上还经常有铜匠船、锡匠船、斫糖船停靠,其中有一只“糖船”就干脆停在集镇的河岸上出售各种自制的糖块。

木帆船

木帆船历史悠久。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内河航运尚有少量的木帆船。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县城大的部门成立运输船队,乡镇成立交管站,普遍用拖轮拖带驳船,木帆船均被淘汰。

商船

主要用于装运货物,或作行商贩运之用。商船一般载重1~2吨,可张帆,可摇橹,亦可背纤。遇有坝口,可多人将船只背上岸,然后再拖下河。在机动船只未普遍使用前,此种商船在装运货物、交流物资方面作用甚大。

渔船

为专门从事内河捕鱼的船只。当地渔民一般用放钩子、卡子、放丝网、拖网等方法捕鱼。不少渔船,即为渔民住家船。渔民们有专门的集体祭神活动,叫“鱼灵会”。海安东乡丁所集镇附近渔民举行的“鱼灵会”于每年农历十月初四举行,届时,内河四面八方的渔船云集到丁所集镇河下,船民们上岸搭起高台,延请神汉(俗称香伙、僮子),唱鼓儿书和跳马夫,会期前后达半月之久。会用经费多由地方士绅出面,向渔民集资。渔民也乐于来赶会,点香烛、放鞭炮、供猪头三牲敬神,了却心愿,并借以访亲会友,自由买卖,同时作短暂休息、娱乐。

鸦船

是渔民在内河用水老鸦(学名鸬鹚,又名鱼鹰)捕鱼的木质专用船。船小且轻,长不足3米,宽0.6米上下,头、尾各翘出水面0.3米,船底安装一只活动滑轮,以便船只上岸后推着走。船舱中部装有响板,渔民边踩响板边吆喝,赶鱼鹰下水捉鱼。上世纪70年代后渐少。现海安白甸镇尚有此类“鸦船”。苏南一些古镇也有鱼鹰捕鱼表演。

2023-05-2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7146.html 1 3 消失的水上运输工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