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先师吴浦云所撰两副对联

□吴广才

诗的要义在言志抒情。联与诗通,立意亦在于此。好的联语,当言壮志、抒真情,在这方面,先师吴浦云先生可称典范。他所撰写的两副对联,言为人民服务之壮志,抒与群众交往之真情,七十多年来,一直为我所熟记难忘。

其一曰:“我尽我能为人民服务;孰非孰是请大众批评。”解放前,先生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先后担任过中小学教师、校长和县教育局督学、局长之职,在南通地区是知名人士。南通解放时,他年过半百,仍然壮心不已,为解决家乡学童就读初中的困难,从通城回到四安,以自家住宅为教室,于1949年8月开办了新民学塾(后改称新民初中补习班),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奋斗不息。这副对联就是当时他亲自撰写并贴在自家正屋大门之上的。这绝不是他自我标榜之词,而确是他真情表露之语。该补习班与新中国同时诞生,开始只有一个班,首批二十多个学生就包括来自石港、住宿在吴老先生家的我。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第三年便增至四个班、近二百名学生了。随着生源的快速增加,为满足当地更多农民子弟求学的需要,他不惜拆掉自家的住宅,献出材料,带头在酒店街北建成新校舍,奠定了后来四安中学的第一块基石,也确实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财力。晚年,他担任县政协驻会副主席,却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病故十年后骨灰终于移至县干部公墓,四安中学也在校园内塑立了他的半身像。对他的一生,党和人民已作出公正的评价。这副对联正是他为民忠心耿耿、处世胸怀磊落的自我写照。它语言通俗,朴实无华,对仗工整,平仄协律,且用第一人称来写,又贴在自家的大门上,因而长留在许多受业者的心中而难以忘怀。特别是,此联下联原本写的是“谁是谁非”,到次年则改为“孰非孰是”,这不仅是合律的需要,更是“知非即改”的体现,实在难得!

其二曰:“君病曾为医,奈沉疴难有回春术;我来若挂剑,悲农事恐无代劳人。”这是一副挽联,挽的是一位身为农民的邻居。联刚写就,先生就给我讲了“挂剑”这个涉及吴姓的典故,所以至今还记得十分清楚。先生生于医学世家,教书之余也常为邻居治病。当然,作为一名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年知识分子,既“不如老农”,也“不如老圃”,耕种还是要请人代劳的。这副对联真实坦诚地述说了他与死者的交往,反映了他与乡邻亲密无间的友谊。这也正是他能明确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这副对联满含真情,用语贴切,用典也不乏文采,确是难得的雅俗共赏的佳作。

诗如其人,联如其面。七十多年后再介绍这两副对联,既追思逝者,也寄意来者,要用切实的行动为自己写好言壮志、抒真情的联语或座右铭。

2023-05-2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7147.html 1 3 先师吴浦云所撰两副对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