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对2022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经验做法,以及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实践方面形成的经验做法给予通报表扬,南通成为全省唯一获得表扬的地级市。这是继南通市获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督查激励、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生态环境领域督查激励后,获得的又一项重量级荣誉。
构建生态高地,打造鸟兽鱼虫栖息乐土
天朗气清、飞鸟翔集、碧波荡漾、江豚鱼跃,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从“锈带”到“秀带”的华丽嬗变,早已成为南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此间美景也正是“三线一单”政策落地应用,指导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
“通过实施近岸海域‘三线一单’的管理,可以实现生态环境功能、环境质量不下降以及资源利用上限的不突破,同时通过实施准入清单,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禁止进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负责人周浩介绍。
面对身边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活力四射的鸟兽鱼虫,如何让它们拥有一个可以自我介绍的窗口呢?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推广“南通生物脸谱”App,启动运行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实施一批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岛试验区项目,打造沿江沿海“两带多点”观测样板。
“随着灰脸鵟鹰、凤头蜂鹰、白尾鹞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逐渐被观测到,说明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负责人唐勇说道,近两年五山地区新观测记录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物多样性“家底”不断刷新,家门口的好生态看得见摸得着。
化工企业腾退,产业升级加速,为企业发展赢得新的发展空间。2022年,南通完成261家企业整治提升,退出43家;完成116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实施238项中高费改造项目。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2022年,全市PM2.5浓度25.9μg/m3,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1位;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成为全国样板,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一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4万亿元,列全国大中城市第23位、地级市第9位。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负责人郭炜介绍,2022年我市完成了180家企业清洁原料源头替代,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1万余辆,降尘量均值全省最优。
保护蓝天碧水,守护百姓优质健康生活
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南通市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切实强化与公安等部门合力,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有力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效能。
“海门经济开发区新安江路周边VOCs峰值浓度为440.2μg/m3,周边VOCs浓度约111.4μg/m3,主要污染物浓度为二甲苯/乙苯337.9μg/m3,请海门生态环境局立即核查周边附近的南通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这是近日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平台对走航监测发出的预警指令。
通过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体系,进一步锁定污染排放源头,提升非现场环境监管效能和执法效率,实现了“实时监测—超标报警—数据分析—指挥调度—核查反馈”的线上闭环管理。
倡导绿色理念,擦亮经济高质量发展底色
“我们项目刚从外地进园区,对南通生态环境管理规定、政策方面不太了解,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来我们企业现场指导、服务、讲解,真的非常感谢!”苏锡通园区内一家企业负责人说道。
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解决市场主体面临的环保难题?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连续推出营商环境提升“十条”、惠企纾困“十六条”、服务高质量发展“十六条”等一揽子政策,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等国家级试点,建立污染物总量调蓄制度,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区)污染物排放定值定量管理,建立排污总量与环境质量挂钩的动态分配机制。
南通深化生态损害赔偿实践引领区建设,赔偿案件数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在全国率先开展惩罚性赔偿试点,生态损害赔偿工作获评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上个月,如东勺嘴鹬保护小区高潮位栖息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示范基地启动仪式在小洋口滩涂自然湿地举行。该基地为江苏省首个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示范基地,将通过引导生态赔偿资金开展替代修复项目,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优势,为湿地生态修复注入新活力。本报记者 彭军君 本报通讯员 施丹丹 钱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