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和
筹建赤岸社学 事迹感人肺腑
赤岸社学创办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地址在如皋县治东北的李堡镇(旧名赤岸,当时属如皋县管辖)。据创办人周佩华所记,当年他曾听到父亲周珊性与外舅童灏谈论锺山紫阳书院和皋城雉水书院的事,二人感叹李堡僻处海滨,偏安一隅,学子就学艰难,有心在家乡创办一所社学,他们的愿望得到了周的另一位外舅彭希尧的赞同。后来彭希尧、周珊性相继辞世,办学的担子就落到童灏一人身上。
丙子年秋季,周佩华赴江南贡院省试。这时童灏病笃,中秋后基本上粒米不进,弥留之际想起办学之事,强打精神喝下粥糜数勺,等待周佩华归来。等到周去探视他时,老人让他和彭希尧之子彭寿同至榻前,交给他们多年积蓄下来的钱一千二百贯,谆谆嘱咐他们不要忘记上辈人的初心与志向。后来,周佩华、彭寿又各捐二百贯,一起购房五十间,置田四十九亩五分,另有秦文士、秦文达兄弟捐田二十五亩,这才向上请示办学。童灏的寡媳、彭寿的弟弟都拿出积蓄来捐助,学校终于办成。
如皋贺崇禧记赤岸社学规模设施情况说:“学在镇,门临大河,有房五十余间,中设进修堂,为生徒讲业所。堂之后为培桂楼,奉奎宿(即魁星);其东为双愿堂,董其事者议公地也。余皆诸生诵读寝兴处。又东偏有园,为假山其中,引水环之,构亭曰‘会心’,杂植佳花异木,以供游息。又有田五十余亩,岁出租以为束脩、膏火、修葺之费。”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赤岸社学可能不收费或收费甚微,它更具有一种“公益”与“慈善”的性质了。
局长女儿安心乡镇教学
沙元榘自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即主管如皋地方教育,先后达23年。历任县劝学所视学兼总董、劝学所所长兼县视学、县民政公署学务课课长兼县立师范学校校长、县公署第三科(教育科)科长、县教育局局长等职。其在任期间,如皋县(含今如东县大部分地区今海安市东部地区)联合创办321所学校,其中他亲自创办的学校7所。为振兴如皋的教育事业,沙元榘把他的三个女儿先后送到师范学校学习,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全部送到乡镇任教,这是他重视农村教育,心系农家子女的具体体现。
1933年,沙元榘的女儿沙令祥从如皋师范毕业,即被分配到离如城45里的李堡小学任教。1936年,沙元榘的又一个女儿沙令寿从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同样分配到李堡小学任教。对此,沙令寿很不理解,姐姐分到李堡小学了,她怎么也分到李堡小学,难道局长的女儿就不能在城里工作吗?沙元榘是这样对沙令寿讲的:“中国农民苦于耕耘,得不到温饱。身受钳愚,得不到教育,人口亿万却世代文盲。以往君主专制,朝廷腐败,上无道下无学,国家积弱不振。我们深感普及教育时不可待。现今如皋县虽兴学二三百所,但远未达到普及教育之目的。要振兴文化,办学救国,变贫弱为强盛,势必要办好乡镇乡村学校,我和你母亲把你姊妹都送去学师范,就是想让你们担当起这副重担。你在南通女子师范学习成绩很好,你从小好强,我想无论到哪里工作,你都会成为为人师表、受人尊敬的好教员。你三姐令祥在李堡工作,学生喜欢他,同事和校长赞许他。下学期栟茶小学缺教师,她将派到栟茶工作(栟茶到如城的距离更远),你到李堡小学顶替你三姐不是很正常吗?”沙令寿母亲又接着说:“你父亲为办好乡镇学校,几十年来费尽心机,他时刻牵挂着乡镇教育事业发展。他希望你们到农村去,把农村教育事业搞上去,做一个乡镇好教员。”
在父母亲劝导指点下,沙令寿的思想豁然开朗,到乡下去做一个乡镇好教员的决心顿时就定了下来。初到李堡小学,她担任六个年级的音乐课,还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实工作,埋头苦干,和她姐姐一样,受到校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四个小学生投奔抗日前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当年秋季开学,李堡小学将开学典礼改成了“声讨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大会”。丁文校长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相继作声讨发言。
丁文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平津危急,华北危急,小日本想吞并大中华,早有此野心。明朝嘉靖年间,三千倭寇上岸骚扰到我们家门口,被抗倭英雄邱陞、刘景韶在西场全部歼灭。今天我们要聚沙成塔,万众一心,抗战到底!”教务长周老师上台宣讲了驻守长城喜峰口二十九军的抗战事迹。音乐教师沙令寿登台发言时顺着《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还教同学们学唱《松花江上》,要求学生们就当自己是东北家乡人,亲身经历被日寇掳掠,过着被迫离乡背井、饥寒交迫的困苦日子,以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收复故土的决心和力量来唱这首歌。
这场特殊的“开学典礼”举行得很成功,全校师生抗日情绪高涨。当天下午就有4名高年级学生(当时高年级学生大多十五六岁)去驻角斜的部队参加抗日了。他们的抗日义举引起全校师生人心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