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皋东昆腔局与下河昆班

□赵一锋

皋东的掘港、马塘、丰利,历史上曾是盐场,得渔盐之利,明清以来诸场经济繁荣,市镇渐成规模,掘港场更是被誉为小扬州。文化是闲出来的,百戏之祖的昆曲由扬州、泰州、如皋东渐至皋东大地。据解放初老艺人、票友回忆,大约是乾隆末年有称昆腔局(昆曲票房)活跃在掘港、马塘、丰利等地,市民中有昆曲票友,后来里下河的昆班也是来此常演不衰。

清咸丰十年(1860)某天,江苏省直隶通州如皋县掘港场砖桥口的王家帽子店人头攒动,店主王简坪,人称王四老爷,祖上为扬州人,迁掘港已有四世,四老爷雅好昆曲也是家传,曾祖开始票戏,传至四老爷在家中设立票房,这一天正是“王记昆腔局”成立的日子。参加“昆腔局”的都是镇上的“闲人”或称“耍友”,有文人、中医师、私塾先生、店员、衙役、道士等等,五行八作,形形色色,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到一起。

王家帽子店在掘港算不上大买卖,位于繁华的砖桥口,坐北朝南三间门面,前店后坊,三进院落,最后一进住家,王四老爷专门把堂屋兼作票房。堂屋里柞榛平头案上新设一块牌位,用红纸蒙着,两边五供,香炉插上三支香,西墙上贴一文疏,王四老爷主持仪式。店员燃香,王四老爷揭开牌位,供奉的是“老郎神”,即梨园祖师唐明皇,然后宣读文疏,最后带领一众票友对着牌位行三叩首礼,“王记昆腔局”即告成立。今天开局戏码很硬,《牡丹亭》《水淹七军》《长生殿》《连升店》四折,最后一折之所以选《连升店》也是讨个好彩头。王记昆腔局是清唱票房,票友不用扮上,乐器也简单,笛子、琵琶、三弦、板鼓、小锣等,王四老爷司板鼓,是乐队的指挥,同时又兼主演,今天的柳梦梅、李隆基、王明芳也都是他饰演。“开局戏”大家格外卖力,好评如潮。以后每月逢九是票房活动的日子,即初九、十九、二十九。逢清明、十月朝、七月半“城隍老爷巡街”或者六月十一“老郎会”,昆腔局也聚会,并陪同彩排吹打,谓之“行街”。

后来马塘、丰利等地陆续也有“昆腔局”或者称“昆友社”。

光绪元年(1875)初春,两条篷船载着“四喜班”顺着北串场河驶往掘港场北坎镇,此前他们已在海安、安丰、栟茶、丰利、掘港等多地演出,北坎是他们此行的最后一站。北坎地处沿海,渔民捕捞作业危险,下海前总是向天后、龙王许愿,平安归来后常常请唱“还愿戏”,称作“唱戏酬神”。

四喜班班主张翠凤,泰州人,一个女流之辈继承祖业挑班已有十余年,在里下河、淮南盐场一带跑码头,戏班俗称“下河昆班”。当天是金家请唱还愿戏,金家是当地大户,有几十条渔船下海,这次是连唱三天“还愿戏”。演戏在金家大门堂外的空地上搭的台子,这远比前几次用四辆牛车搭的台子要气派许多。金老爷金文源亲点了三天的戏码《一捧雪》《单刀赴会》《万花赐福》。第二天中午,一堂开场锣鼓下来,班中头牌武生赵宏生拿出一只公鸡现场宰杀,鸡血滴在舞台上,称作“祭台”,意为祛除不祥。接着乐队演奏《朝天子》转《三六》,全体演员祭拜“老郎君”李隆基,而后正式开演。班主张翠凤亲自粉墨登场饰演雪艳,老生孙宝春饰莫怀古,花脸李松风饰严嵩,丑角刘炳文饰汤勤,金老爷听得津津有味,台下观众也是叫好不迭,掌声雷动,演出大获成功。四喜班又在北坎连演了十多天,戏班会的戏多,《花子拾金》《磨坊串戏》《醉马》《金山寺》《起解》等,天天不重样。

半个月后四喜班收拾行头向掘港出发。“台上戏子,台下花子”,旧社会艺人很苦,常常以庙为家。皋东诸镇没有固定的戏园子,演戏都在庙宇固定戏台或者临时搭建的台子上,在庙门口放一竹匾,旁边竖一牌子,写上四个字“君子自重”,给不给钱、给多少都由观众决定,艺人总是一把辛酸泪。运气好时,镇上官绅商家请唱堂会,也叫出局,多唱《思凡》《拷红》一类的戏。

四喜班在掘港待了一个月,又沿着来时的路朝着泰州进发。四喜班走了,陆续又有聚友、全福、福寿等班子来演出,走马灯似的。这四个班子老百姓呼之“东乡四大昆班”。

民国十六年(1927)某日,常胜班在掘港三官殿与人唱擂台戏,当天的戏码是《狮子楼》,赵长保饰武松。这位赵长保是四喜班主张翠凤的孙女婿,幼承家学,前面四喜班头牌武生赵宏生是其父亲,号称“通如海十子”。只见赵长保手持钢刀跃上三张叠起桌子,腿、腋、肘各夹两碗,嘴衔一碗,背对观众,一个跟头翻下来,轻如凌燕,稳稳落地,瓷碗无损,观众看得目瞪口呆,欢呼鼓掌,赵长保一战成名!常胜班也是里下河班子,班主郑银凤,不同于祖辈的漂泊,在如皋东乡定居下来,也不再单纯演出昆曲,而是昆腔、徽调、京腔“兼融并行”,如《连升店》中的举人王明芳,《万花赐福》里的牡丹花仙,《夜奔》里的林冲,《水淹七军》里的关老爷还是唱昆腔的。数年后,赵常保挑起了双福班,在皋东一带颇具声望,双福班以徽调、京腔为主,赵长保唱京剧“麒派”。抗战前后,皋东的“下河班”已不再演昆曲。

民国中后期掘港、丰利、马塘等地京戏票房如雨后春笋。民国二十九年(1940)夏某天,砖桥口西的陈家大门堂京胡声声,热闹非凡,这天“蠙声剧社”成立,这是皋东有记载的第一个京剧票房。票房由镇上的一些文人、老板、高级职员组成。蠙声剧社活动多,除在票房活动,还组织彩唱,常常在城隍庙外演出京戏《乌盆记》《四郎探母》《捉放曹》等,观者如堵。

昆曲是阳春白雪,却难免曲高和寡,清末以来式微,到民国中后期无论是“昆腔局”还是“下河昆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至此皋东无昆曲。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昆剧院来如东演出《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演出过半,观众也走大半,奈何,奈何!

2023-06-24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0355.html 1 3 皋东昆腔局与下河昆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