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臧向飞 黄婷 记者何家玉)“真没想到,我在家里也补办到了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证书,真是太谢谢了。”28日,一位工伤职工致电市人社局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连声感谢。
今年以来,市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以工伤职工的需求与期待为起点,发动全员扎实开展“微调研”活动,到12333服务中心听意见、到受理服务窗口听心声、到鉴定现场找盲区,将调研的触角渗透至鉴定工作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关注到最微小的服务群体。
申请补办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职工,就是这样一个小微群体,“以前为了核验申办人员身份,一般都要企业代表、职工本人或家属持相关证件现场办理,比较麻烦。”市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主任陶波介绍说,“微调研”中发现这一问题后,大家集思广益,摸索出通过电子邮件不见面申办的办法,有效满足了这类群体的需求。
在“微调研”中,中心紧扣鉴定工作,精心设计“微问”,在大量的问卷调查反馈中,鉴定工作的公正性成为工伤职工和企业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搜集整理各类‘微意见’后,我们自主开发了‘双盲抽签’系统,将抽签程序置于阳光之下。”陶波介绍说,在鉴定现场,工伤职工在通过身份证核验刷卡后,“双盲抽签”系统便将职工随机安排到相应诊室,并打印出鉴定信息小票,小票通过规范保密程序,粘贴到对应档案袋;专家到达现场后,也通过“双盲抽签”系统抽签,进入相应诊室查体鉴定。通过“双盲抽签”,职工不清楚专家的诊室,专家也不知晓职工的诊室,工作人员佩戴证件接受监督。
在鉴定现场,职工行动不便,工作人员为他们开辟出轮椅等候区域,一对一有序引领查体;职工流程不清,工作人员引导他们流转于不同区域、不同诊室;职工方向感不明,工作人员设置了清晰的指引牌;职工对流程有疑问,工作人员提供相关解答便签,鉴定问题一目了然……“我文化程度不高,一开始还担心到鉴定现场找不着南北呢,结果里面都有人引导,你们的服务真是好。”一名发生工伤的农民工在鉴定结束后,对现场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