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擦亮“土”字招牌 做强乡村经济

□卢兆欣

近日,在张謇故里海门区常乐镇培才村,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常乐培才首届芦稷节”,承载着独特乡愁的小芦稷搭乘田头直播间快车,变成“网红尖货”,走向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专章部署,提出“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可以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如何让越来越多乡野土货走出乡村,擦亮“土字号”金字招牌,值得精打细磨,把这篇大文章做足做好。

立足乡土优势资源,做好“土”字文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气候、土壤、水源孕育了独特的农业资源,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芦稷是南通、特别是启海地区常见的糖料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夏日夜晚,一家人饭后乘凉,围坐在桌边,边聊天边嚼着芦稷,满嘴甘甜,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忘不了这一口清甜”,成了不少老南通尤其是在外游子的集体记忆。因此销售芦稷主打“乡情牌”,是其亮点。每一方水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用好各地的乡土资源,立足乡情乡忆,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味”路线。

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做好“特”字文章。“特”,就是要摸清本地家底,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近年我市各地立足本地优势,一个村镇锚定一个特色产业,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3个,总数全省领先。如启东市东海镇兴垦村的脊尾白虾、海安市南莫镇邓庄村的食用菌、如东县大豫镇强民村的西蓝花……只有坚持“一村一策”,打造“一村一品”,找准特色,才能创出一批绿色、安全、富有特色的农业品牌。

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做好“产”字文章。培才村把直播间建在田头,除了把芦稷推向全国,还捧红了当地的甘蔗、玉米、芋艿等“土”味农产品,带动3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从长远看,推动产业振兴势必要走产业融合、补链延链强链的集合发展之路。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引导乡村产业插上互联网和科技的翅膀,推动乡村从单一的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加快把产业融合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蝶变。

2023-06-3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0957.html 1 3 擦亮“土”字招牌 做强乡村经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