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平
二十年代,波澜壮阔的新一轮沿海开发正在我市海岸线展开。此时此刻,我想到张謇,想到了他之前的陈朝玉……
三百年前,今天的海门、启东一带还在茫茫大海之中,长江几千里奔流而来,汇入东海和黄海,江浪海潮来袭,坍淤反复无常。长江入海口,除了大江大海,就是江岸海岸一大片的滩地。
沙地复涨,这里人迹罕至,这样的自然环境也难以让人生存下去。1706年,终于有一个人带着家眷从崇明岛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他,就是17岁的陈朝玉,伴随他的还有新婚妻子。初来乍到,他心中没有宏伟、瑰丽的画卷,却激情满怀,准备大干一番。汪洋无垠、潮退沙见。正是在这水深足膝、落潮时方见沙土的盐碱湿地上,朝玉夫妇割芦筑屋、挖沟围圩、逮鱼煮盐、栽草改良,拓荒开垦一片天地。日晒夜露,风风雨雨,生存条件异常艰辛,然而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他自然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江海滩地垦荒生产的第一人。
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惊叹于他创业的含辛茹苦,应约写就一篇散文:《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成了中国文学的名篇,也成就了陈朝玉海门复涨后“开山鼻祖”的传奇故事。
到了1894年,忧国忧民、志在高远的晚清状元张謇回到故里。随后,他怀揣实业兴国的梦想,冒着万般风险,终于在南通办起了大生纱厂。纱厂要棉花,棉花从哪里来?他自然想到了广袤的滩涂,这可谓江海南通最大的潜在资源。他宣称:“务使旷土生财,齐民扩业。”于是,他率众围海造田,筑堤抗灾,誓把无边盐碱地变成万顷种植园。1901年建成通海垦牧公司,在其成功示范下,张謇先后在通州三余组建大有晋垦牧公司等十多家此类公司,并进行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引导和管理。优质的棉、精制的纱,南通棉纱得以畅销中国东北,冠绝亚洲。1905年夏天,一次飓风来袭,他在启东沿海亲自指挥保堤治塌,五天五夜,篇篇日记记载日日夜夜的惊心动魄。
向滩涂要沙田!继之,充满冒险精神的海门和启东一带农民,不断沿海岸线向苏北地区迁移,寻找一块又一块新的生活乐地。那时有一个词叫“开荡田”,很是形象,浅水湖曰“荡”,一个“荡”也正说明其过程的动荡和惊险。在那个棉铁时代,这一招造福了多少人?胡适这样评价张謇: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几百万人在20世纪20年代可不是一个小众。1949年后,启东、如东因县产皮棉超百万担而享誉全国,为计划经济条件下新中国的发展贡献了棉农的所有。
潮落潮涨,时光荏苒。时间的轮盘转到又一个百年以后,新世纪以来,国务院批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滨江临海的南通掀起新一轮开发高潮,206公里的海岸线成为江海儿女创业和创造的崭新天地。
向大自然请战,向人世间宣誓。处于深重农耕时代的陈朝玉,是为了生存,孤军奋战,辛勤地垦地植种,发展农业小生产,勇气可嘉;张謇筑堤治水,兴垦种棉,是在工业化早期为了工业和农业的联动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规模经济繁荣,魄力值得称许。虽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帮人,但开发滩涂,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异常广阔的前景,激励着陈朝玉、张謇,他们也都尝到了甜头。从运河时代到今天的海洋时代,我们要建港兴业,筑城宜居,开有江有大桥、有海有大港的历史新纪元,气魄之宏大,愿景之美好。创业艰苦,沿海创业更为艰苦。虽然比不得垦荒生存的陈朝玉时代、治盐植棉的张謇时代,但开发兴城是更宏伟的工程,也一定会有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挫折。好在我们的踏浪前路上,已经有过两个英勇拓荒的弄潮儿,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个是躬身实践的状元,他们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敢于成就伟业的精神,无疑是我们今天江海联动的工业化时期的光辉榜样。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学习陈朝玉,学习张謇,精神的力量永存,文化的力量磅礴!洋口港、吕四港,通州湾、海门港,大海大港大开发,南通的八个沿海乡镇,正孕育着南通拓荒兴业、建设北上海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