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友俊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这是张謇先生的名言。
今年是张謇先生诞辰170周年。张謇(1853-192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在南通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多维度、多途径系统推行地方自治,造福乡梓,改善民生,从而形成实业、教育、慈善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为我国近代现代化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
先生以世界眼光创办实业强国富民。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矢志不渝的梦想。张謇从1895年开始,以募股集资的形式办大生纱厂,购买先进机器,同时注重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民族工业发展注入活力。后又兴办了通海垦牧公司、二厂、三厂、八厂、油厂、面厂、酒厂等30多家实业。成千上万的农民走进工厂,成为南通第一代产业工人,促进了南通早期现代化。张謇以纺织业为中心,向垦牧业发展,实现了原料和生产一条龙,再向加工制造、运输、冶金等诸多行业发展,形成了工业循环产业链,正是因为张謇一生的不懈努力,南通才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毛泽东在谈到我国民族工业时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1915年,南通被北洋政府公布为模范县。
张謇以世界眼光兴办教育启智育人。他从日本考察回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投资教育,兴办学校,实现教育启智育人。以经营实业盈余的一部分,于19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成立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伶工学社,后又兴办农校、纺校、医校等十余所职业学校,在地方陆续开办了300多所中小学校。从幼稚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到高等院校,一应俱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他站在实业家、教育家的高度,认为要做一番事业,必须从培养人才着手,要培养人才需“启民智”,“启民智”就要发展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通过学习知识、培训技能使学生获得自食其力和谋生的本领。张謇的教育面向工人农民、平民百姓,为南通地区崇尚教育、培养人才打下了基础,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进步。梁启超夸赞南通是“中国最进步的城市”。
张謇以世界眼光兴办慈善,造福乡梓。从1906年始,他先后建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等二十多家慈善机构,形成完善的慈善体系。在慈善投入和理念引领上树立了标杆。他将慈善实践从传统的“扶危济困”向“养教兼施”延伸,从“救一时之急”到“教育启智赋能”,从“输血”到“造血”并举,从治标向治本转变。张謇探索了“公益+品牌”的慈善模式,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兴建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创办女工传习所,培养了一批刺绣工人和能工巧匠;建立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南通盲哑学校……张謇还致力于其他公共文化设施,引领社会风尚,引领时代发展。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时赞扬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践行是最有力的传承,传承是最好的纪念。为了进一步弘扬张謇的企业家精神,2016年,南通市以人大决议的形式,将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开工投产日设立为“南通企业家日”,每年向一名坚守实业的杰出企业家颁发“张謇杯”,以激发南通企业家创业担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如今的南通无论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都跃上了新台阶,经济总量过万亿,南通存款总量今年首超两万亿元。南通站在“过万亿”新起点上,放眼世界,正由“纺织之都”“建筑之乡”向先进制造业强市转型,形成了高端纺织、船舶海工、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环保等产业集群。
张謇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担当,不仅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