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学与思

抢抓战略机遇 高质量推进跨江融合

□刘峻源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是“1+8”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中唯一的长三角北翼城市,南通肩负着承接上海、苏南辐射并向苏中苏北传导带动、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重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阔步进入后万亿发展新征程的南通站在了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风口”, 在加快建设“一枢纽五城市”“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目标引领下,要重点围绕建设长江口国际门户枢纽、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长三角面向世界的重要开放门户等战略目标,宽领域融入苏南、深层次接轨上海,高质量推进苏通跨江融合,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通答卷。

对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积极发挥门户枢纽功能

打造高水平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紧抓“江海陆空”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主动策应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紧扣《上海“1+8”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对南通的定位要求,发挥“专业性全球城市+4个支撑节点”城市功能,构建“沿江沿海”“通苏嘉甬”两条主要功能廊道,“北沿江”“沪通—沪甬”两条次级发展走廊,加强长江口战略协同区、沿海战略协同区、崇启海协作示范区、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等不同空间层次的协同。无缝对接苏锡常空间发展规划,适时优化调整当前南通主城区拥江组团、江海分离式的发展格局,全方位“拥抱东海、融入苏南”,优化都市圈空间形态,引导各类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构建“一主三副多组团” 的市域空间新格局。

打造长江口国际门户重要枢纽。加快构建“轨道上的南通”“三环七射”高速公路以及“八龙过江”通道,强化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实现与上海及扬子江城市群江南地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使南通逐渐成为承接上海和苏南地区经济辐射的“桥头堡”。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城际“一张网”,实现向南“高铁20分钟直达苏锡常”“公路45分钟直达苏锡常”“1小时通达上海”。围绕通州湾长江集装箱新出海口建设,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加快推进南通新机场建设,建成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世界级机场群。

协同共建高标准绿色生态示范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好大江大海生态本底,构建以“生态风光”为核心功能的沿江生态带,推进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加快推进启隆、海永沿江生态引领区建设,加大江滩岸线、通江河流、湖泊等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强旅游景区、城市公园绿地和沿江绿道建设,提升沿江生态廊道和绿色生态屏障水平。呼应上海五大生态廊道建设,共同维护长江北支生态廊道建设,建立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规划一体、环保共治、生态协同、绿色发展的共建机制,加强长江口门地区的保护性开发与合作,共建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

加强产业协同配套,更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加快融入上海和苏南现代产业体系。在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南通优势支柱产业领域,可与上海、苏南等城市通过产业链精准对接,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应用型技术,建立政产学研金多方参与机制。重点在半导体装备材料、工业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积极融入,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生命科学等领域对接合作,在金融、航运、贸易、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互动融合发展。

进一步挖掘区域产业合作空间。着力聚焦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促进与上海、苏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技术链的协同发展。在新材料领域,与宝山区、金山区、上海化工区合作发展先进前沿金属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和化工材料等;积极与上海临港地区和长兴岛合作发展船舶海工总装和高端海工研发制造等。在生物医药领域,以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和医药优势企业为依托,对接张江全球医药研发中心及国外优质资源,引进发展一批附加值高、产出率高、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

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向上对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沿海科技走廊等国家、省战略部署,高起点谋划《南通市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承接上海科创中心辐射,重点规划建设南通创新区,打造华东高科技产业转移重要承载基地。加快南通与上海、苏南高校、科研机构高频次开展产学研活动,共建一批企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

深化与上海、苏南跨江合作,打造长三角面向世界的重要开放门户

借势上海、苏南对外开放红利,高水平建设开放合作平台。以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为核心,推动南通与上海、苏南等城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对接,打造长三角面向世界的重要开放门户。鼓励海工、家纺、建筑等优势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发展,深度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对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溢出效益,主动对接江苏自贸区的联动效益,构建创新要素双向流动开放的大平台,实现从单向开放创新向双向开放创新平台的转型升级。

挖掘合作园区潜力,推动高层次跨江融合。以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苏锡通科技产业园为重点,各类跨江合作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主导产业特点和比较优势,遴选1—2个主导产业,以此为核心不断创新和完善合作共建模式,使之成为南通接轨上海、苏南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创新源”。积极探索并打造南通与上海、苏南城市间产业发展的“双向飞地”,在上海、苏南设立“南通园区”。将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经验率先复制到合作园区,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将合作园区逐步打造成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和上海自贸区协同区。

推进南通创新区大平台建设。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载体,主动接受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努力建成在长三角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创新生态圈、科技创新创业宜居的示范区和集聚区。重点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类功能型合作平台落地。着力招引上海、苏南的大院大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以及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各类科技服务型产业。

(作者系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2023-07-1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1942.html 1 3 抢抓战略机遇 高质量推进跨江融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