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民间写真

亲情不舍 “的确良”

□刘正林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时髦,一定少不了“的确良”面料。它的出现,是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一个缩影。于我们家而言,“的确良”不仅穿在身上,更点缀了那个年代的时尚。

1977年,父亲26岁,尚未结婚。爷爷奶奶非常着急,常拜托人帮忙介绍对象。那年春天,邻居给父亲介绍对象,他便去相亲。父亲个头不高,脸也比较黑,怕对方瞧不上,咋办呢?奶奶灵机一动,拎着一袋熟花生,去村上借“的确良”衬衫给父亲穿。相亲那天,父亲身上的“的确良”衬衫,在破旧低矮的房子里格外抢眼。母亲当时透过门缝偷看了好几回。年底,父母就顺利结了婚。

有趣的是,多年后我和妻子相亲前,母亲特意带我到城里买了一身新衣服。母亲开玩笑说:“你爸当年就是靠穿‘的确良’衬衫吸引了我,你也要打扮精神点!”我和妻子的姻缘真就成了。直到现在,父子俩穿新衣相亲的往事,仍是我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母亲嫁过来两三年后,村里有人开始做“的确良”衣服。相较于满大街灰色的中山装,“的确良”显得特别亮丽。母亲是爱美之人,也想有一件自己的“的确良”衣服。她起早贪黑,挖土豆、剥桑树条、摘银杏叶,一毛钱、两毛钱、三毛钱……一点点攒,一点点凑。半年后,母亲做了一件粉色的“的确良”衬衫。这件衬衫母亲平时也舍不得穿,只在重要场合才穿。

1987年,我上小学三年级。那年国庆节,我们小学与如皋机场举办军地联谊活动。我们班表演歌伴舞《闪闪的红星》。演出前几天,老师要求穿白衬衫、黑裤子。那时家里还不富裕,母亲硬是凑钱给我做了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还叮嘱裁缝师傅,孩子长得快,尽量做大点。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我穿了两年后嫌小了。弟弟小我5岁,刚上小学,正好派上用场。一段时间后,弟弟向母亲抱怨:“妈妈,为什么哥哥总穿新衣服,我却总穿旧的?”母亲轻抚着他的头说:“早上母鸡刚下了个蛋,你可吃?”馋嘴的弟弟一听,喜上眉梢,顿时新衣服也不要了,急忙跑到灶膛边生火去了。

那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穿在弟弟身上,从一开始包住屁股,到后来露出肚脐,几乎陪伴了他整个小学阶段,到最后,都洗得发黄了,领口也有些烂了,才不得不丢掉。

虽然“的确良”衣服亮丽、耐穿、不易变形,但透气性差、不吸汗的缺点也广受诟病。九十年代后,随着新面料的出现,“的确良”逐渐退出了时代舞台。其实,对于我而言,“的确良”不仅仅是面料与衣服,更是希望与憧憬,还有无限温馨的亲情。

2023-07-2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3611.html 1 3 亲情不舍 “的确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