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
山海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其扼守交通要冲,雄居长城险要,被称为天下第一关。自从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军师刘伯温在这里筑起坚固的城垣,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山海关已经成为历史的象征。山海关和历史的命运一起,接受战争风雨的洗礼,刻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卷。如果我们足够细心,会从山海关高高的城垣、挺立的旗杆、深邃的瓮城、坚硬的砖砾间发现,明朝以后,想绕过山海关谈历史,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我象征的说法。山海关曾经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雄才大略,以一介书生,衔兵部尚书,领千军万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凭借山海关外一带坚固的工事和上下一心的旺盛士气,与关外后金(满清)势力浴血奋战,坚守边关,使明朝边境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袁崇焕也被称为努尔哈赤的克星。但也许是因为功高遭忌,加上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再加上内宠太监进谗言,和岳飞一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让一代将星黯然坠落,含冤屈死。上帝给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祯皇帝也没有能够抓住,从此,明朝的东北将领更换频繁如走马灯一般,但很少再有人能够如袁崇焕一样能担当起护国长城的重任了。关外,主帅换了,明朝,长城毁了。历史从这里拐弯了,从此,明王朝再无人能抵御八旗铁蹄,再无人能成为明王朝大厦的救火者。山海关内外就没有再太平过,明王朝离灭亡也不远了。
当李自成闯入京城,坐拥金銮殿的时候,他必定也曾经做过一统天下的美梦,他当然知道山海关是何等重要。山海关外,清军如虎狼之师,虎视眈眈,山海关还掌握在原明朝将领吴三桂手里。情急之下,修书一封飞马驰送边关,想尽各种办法笼络原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想让他投降。这吴三桂一开始倒也不是没有想过投降李闯王,李闯王好歹也是汉人,是中原政权,而关外是刚刚成立的满清政权,不谈这些年自己带兵与满清连年杀伐,就是从心理感情上也可能更容易认同李自成一些。接到李自成的书信后,据说吴三桂已经做好固守山海关,等待李闯王派兵前来合力抵抗清兵的部署。但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坏了大事。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城后,烧杀掠夺不亚于土匪,特别是对原明朝王公贵族的掠夺,更是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王公贵族年轻貌美的妻妾女儿,也是公然哄抢。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是个绝代美人,被刘宗敏看中,抢到府中。当吴三桂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气得七窍冒烟,发誓要报仇雪恨,历史上在这里拐弯了,舞台上也终于有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戏目。于是,吴三桂也不管什么民族大义不民族大义,他彻底拱手将山海关送人,号令打开山海关城门,迎清兵入关,一同直捣北京,于是,短命的大顺政权顷刻土崩瓦解,李自成率部退出京城,最后在湖北九宫山被地方地主武装袭击后下落不明。山海关,在清军入关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山海关,已经不能作为一个单纯的军事设施来看待,它已经是一把政治的钥匙,谁取得了山海关,谁就能够进退自如,谁取得山海关,谁就取得了问鼎中原的主动权。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拥兵入关,横扫各派势力,国民革命军北伐才得以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中国也因此才在形式上实现统一。山海关,就是当年少帅入关的必经之地。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撤入关内,也是走的这条线路。日寇入侵,东北丢失,华北危急、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中国进入最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
山海关北有葫芦岛,再往北有锦州,三点成一线,这三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林彪率领十万大军初入东北,就和国民党军队在山海关附近辽锦地区展开反复争夺。后来,解放战争年代,东北人民解放军(四野)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在林彪等率领下,避开大道,占领两厢,实施“关门打狗”策略,迅速占领锦州一带,夺取葫芦岛、山海关一线,其实质既切断国民党军向关内撤退的路,也切断了国民党军妄图从海上逃跑的退路,最终实现了将整个东北国民党军围堵在东北全面歼灭的战略。这一辉煌战役,史称辽沈战役。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进入了加速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历史在1948年底再次与山海关相遇。平津战役打响,这里成了前线临时指挥所,这场战役,以解放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终。在山海关一个不起眼的村落里至今还有按四野指挥所原貌设置的纪念场所。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有两大战役与山海关结缘,这样的地方,在中国还找不出第二个。
山海关,我不仅仅把它看作一个关隘,更不仅仅把它看作一个景点,我把它看作一个历史上的节点,虽然它不是最险要,但它比任何一个关口都重要,它所承载的也比长城上任何一处关口都丰富和厚重。在山海关的最高处,站在点将台上,我听见历史的风云激荡,我看见隆隆的战车驶过,我触摸到历史拐弯的痕迹,我知道,历史不止一次在这里拐弯,那构筑起城墙的,不只是那每一块砖头,每一块石头,而是历史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