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谔
时间和事实都是最好的沉淀器,当一切变得澄澈通明的时候,究竟是什么会等于零?最后是谁会等于零?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有人拿出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这句话进行嘲弄讽刺,我一笑了之。今天上网,又看到有人评最会炒作的三位画家,说居首者非吴冠中莫属。理由有三:一是吴说了“笔墨等于零”,二是撕画,三是批评美协画院。这里只说第一、第二点。
记得很多年前,在《美术报》上读到一则报道:吴冠中应邀去某著名美院演讲,结束时有学生质疑他“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吴冠中问:“你读过那篇文章吗?”答:“没有。”吴又说:“文章不长,只有几百字,你读完以后就知道了。”
吴老提出这一观点是有具体的语言环境的,针对当时人们在评价传统绘画时舍本逐末,孤立地评说笔墨,把笔墨当成作品优劣的标准这一现象。文章中,他以画面上的色彩作比,说“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文章最后,他辩证地指出:“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它们为之服役的作品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说到这里,相信读者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关于“毁画事件”,吴冠中在《毁画》一文中有详细叙述,毁画的原因也有明白的说明。他说画家留下许多失败之作、蹩脚货很正常,不必遮丑。然而现在换了人间,金钱控制了人,进而毁了良知和人性。他发现自己送给朋友、同学、学生的画作陆续出现在拍卖行,尤其是自己一些不满意的作品,也一件又一件地在佳士得拍卖。“但在一时盛名之下,往往不够艺术价值的劣画也招摇过市,欺蒙喜爱的收藏者,被市场上来回倒卖,互相欺骗。我早下决心要毁掉所有不满意的作品,不愿谬种流传。”(《毁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许在卑鄙者那里,永远无法理解崇高者的想法和举措,因此明明是足可引起全社会反思的善举、义举,偏偏被“理解”成了为了一己私利的炒作!
退一步讲,我们可以把许多人对吴老的误解和质疑理解为是管中窥豹,是以讹传讹,但我们也应该不得不承认,在“骂吴”的人群中,有不少人是读过“全文”的,也是明白事情的原委的,但他们偏偏要混淆视听、颠倒黑白,那是居心叵测了。时间和事实都是最好的沉淀器,当一切变得澄澈通明的时候,究竟是什么会等于零?最后是谁会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