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东
高祖潘荫东(1847—1924),字保之,自号五山寄樵、郑滩寄樵,晚号樵叟,江苏如东县丰利镇人,祖籍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西南乡桃溪。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清末实业家、教育家、医学家、诗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署高邮州学正。后辞官回乡经商,创办丰利两等小学堂,并担任首任校长。民国初,被推为如皋商会名誉会员、丰利教育会会长。潘家曾在通州东南静海乡经商,清朝中期,静海大部坍入长江,举家迁到如皋丰利场(今属如东),继续经商。潘荫东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办教育、兴实业、修水利、广慈善,创办丰利育婴堂、救济院等,主修丰利文峰塔。曾向张謇创办的南通广生油脂厂、资生冶厂、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投资。著有《樵叟集、外集》《伤寒论辩证》等。
潘荫东比张謇年长6岁。光绪年间,他们在赴京赶考途中于天津府静海县(今天津)不期相遇,因均主张“启迪民智,实业报国”,认同教育、实业乃兴国之本,英雄所见略同,不免惺惺相惜。1916年潘荫东七十寿诞,张謇撰《潘先生永寿记》一文,请当时吴县篆刻名家方训谋勒石碑一方,送到丰利以示祝贺。原碑在“文革”时期被弃,后在河道疏浚中找到,保存在丰利小学。再后来,当地政府又在丰利小学内为之建有碑亭,供后辈敬仰。
潘荫东办学,历尽艰难。清末之中国,虽有诏兴学,但各级官员多口是而心非,明催而暗阻。老塾师恨学校夺了他们的饭碗,千方百计造谣诽谤;普通老百姓则认为是洋教,看同仇敌;有钱的仍然各上各的私塾。一个学校的创建,从校舍、用具到教师的薪俸、伙食、旅费以及学生的食宿、医药、种种费用,多则几万,少则数千元。丰利是海滨盐场,民贫而失学者众,困难更甚于别处。潘荫东力推新学,在其子潘肇元(字新伯,由秀才考选为拔贡)的大力协助下,丰利小学发展很快,远近闻名。如皋师范创始人沙元炳在《丰利场公立两等小学校校长纪念碑》中说:“潘君负责八年,校舍和学生都逐渐增加,升学率高于他校,每年租谷收入仅二千元而支出超万元。不是潘君虑心竭力,有始有终,怎能有此成就?其成绩,乞言于予,将树碑以志不忘。”潘肇元在《南通博物苑同游记》一文中,对“吾父兴学之心”引以为豪。在潘荫东的影响下,我的曾祖潘肇元、祖父潘秉诚(上海群治大学毕业,南通农学院办公室主任)都曾在丰利小学担任过校长,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心血和才智。
潘荫东在倾心教育事业的同时,广撒慈善,建救济院、育婴堂、捐资兴修水利,每到节日都施粥给乡亲。1916年组织重修文峰塔,塔顶为魁星楼,塔后建有玻璃厅,名“巩黄阁”,又有范公祠、藏经楼等建筑,藏书有张謇手抄《金刚经》等名迹珍籍。并请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篆书“三层塔铭”碑,置于入塔之门。塔下还辟有小花园,内建饵涛轩,筑洗砚池,砌假山、茅亭,栽植四季花卉,供百姓游赏。
1924年5月1日,潘荫东逝世。为纪念潘荫东,由张謇亲自书写“孝端先生”四个大字并制作成匾额。这一匾额如今被悟园主人袁金华先生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