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但技术绝不能等同于艺术。缺少发现、思想和情感是如今书画创作的通病,犯此病的作品必然缺乏激情和灵感的引导。
□杨谔
近几年想看展览又怕看展览。想看是因为想了解“行情”,想欣赏到令人振奋的作品;怕看是因为如今的展品雷同多新意少。
艺术创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但技术绝不能等同于艺术。缺少发现、思想和情感是如今书画创作的通病,犯此病的作品必然缺乏激情和灵感的引导。
以书法为例。古人善于“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所以作品有个性有新鲜感,有蓬勃的生命气象。东汉蔡邕见人刷墙,刷痕满足,因悟书势,创飞白书。唐人李阳冰于天地山川的方圆流峙,日月星辰的经纬昭回,云霞草木的霏布滋蔓、衣冠文物的揖让周旋、须眉口鼻的喜怒惨舒,虫鱼禽兽的屈伸飞动,骨角齿牙的摆拉咀嚼而悟书法的形、神、理、趣。草圣张旭把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不平等通过草书得以宣泄,又把自然万象、天地事变一寓于书,故其书气象恢廓,富有生命的壮美,至今散发着动人的魅力。
书家不能是写字匠,须胸中升腾诗意。恽寿平《南田画跋》说:“……诗意须极缥缈,有一唱三叹之音方能感人;然则不能感人之音非诗也。书法画理皆然。笔先之意即唱叹之音、感人之深者,舍此并无书画可言。”书家的灵感与激情也常来自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鉴赏阅读,受到启发或感动,兴来欲书,此刻书者胸中即具笔先之意。宋代诗文巨匠苏东坡与黄庭坚,除有大量自书诗文作品外,也大量地以他人的优秀诗文为文本进行书法创作,以写胸怀,留下了许多书情并茂的佳作:苏东坡有《归去来辞卷》《李白仙诗卷》《醉翁亭记》等;黄庭坚有《李白忆旧游诗卷》《刘禹锡竹枝词》《范滂传》《廉颇蔺相如传》等。令人奇怪的是,美妙的诗文不仅意境闳博,思想深刻、感情充沛,而且声调铿锵,旋律多一波三折之美,所使用的文字造型也夷险、繁简相宜,十分有利于书家创作时的布局构思与即兴发挥。
然而由他人的文学作品激起书兴也非易事,书家在平时就要注意做好四个积累,即:阅读积累、书法临创积累、观察体悟积累、思想情感积累。朱长文《墨池编·续书断》说张旭出见担夫争路,入又闻鼓吹,乃悟笔法;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又得神气。这是因为张旭平素积虑于中,紧要关头能触物感之,通达无方。朱长文最后说“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以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所谓“积虑”,即前面说到的书者在平时要努力做到的四个积累,若无此四个积累,灵感即使袭来,也找不到一个着处,找不到一个呼应者。
若问艺术为何不得其妙,原因当在艺术本身之外寻找。